晚饭后去中天植物园散步,里面人很多,跳舞的,做操的,跑步的,遛娃的,打羽毛球的……热气腾腾,喧闹无比。

我颈椎不舒服,仰着头慢慢往后退,看到头顶还有几颗星星,一不留神差点撞到前面的人,赶紧转回身好好走路。走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女孩比妈妈高出一头,初中生的模样。她们的对话慢慢吸引了我的注意。

妈妈在斥责女孩:“你说你今天锻炼了个啥?”女孩声音很小,不知道回了句什么。

妈妈声音提高了:“你连一滴汗都不曾淌,你这叫锻炼啊?你这锻炼有个屁用啊!”女孩身上还套着一件雨衣样的防晒服,我看着都闷热。

还是没听清女孩回了句什么。

妈妈仰着头继续质问:“教练怎么要求的?你按照要求做了吗?你这纯粹就是出来浪费时间!……回家必须交给我……”妈妈语速很快,没听清要女孩交出什么。

“凭什么?”这次我清楚地听清了女孩回答的三个字。

“不凭什么!”妈妈态度强硬。

女孩用手拉妈妈,妈妈一甩胳膊。我看到女孩快要哭出来的神情。

走到出口处,妈妈拿钥匙插进电瓶车,一脸怒气,眼镜下一双眼睛似乎在喷火。女孩委屈巴巴地坐上去,一言不发。

我跟着后面慢慢走,假装没注意她们。人那么多,也确实没有人会注意这短短的一幕。

这个妈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曾经的我。那一刻,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我的女儿。

在她成长的历程中, 很多时候我也是这样简单粗暴。女儿从小乖巧懂事,但我总是求全责备。做妈妈的大抵如此,永远吹毛求疵,常常陷入焦虑,孩子只能承受一切,她沉默而隐忍。

自从女儿上大学之后,她变了很多,敢于质疑我,或者反对我。最初,我有过错愕和难受,但后来慢慢释然理解了,甚至感到欣喜——她成为了她自己,不仅仅是我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纪伯伦的这首诗,多年之前我就读过,但是真正读懂,却是最近三年。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包括自己的孩子。——多么痛的领悟,又是多么重要的成长——对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