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说过:“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法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浸润心灵……。”节奏和乐调都属于音乐元素的范畴,其实音乐元素还包括歌唱者、乐谱、伴奏等,音乐正是运用它们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充分汲取音乐元素中的营养,将音乐元素带进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中,能够有效帮助指导朗读,甚至能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朗读水平。

滋润一:用歌唱者的素质影响朗读者

好的歌唱者拿到一首好的歌曲,他绝不会对着歌谱就开唱。他首先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创作者,接着要读顺歌词,理解歌词,然后再融入情感读好歌词,最后带着歌词所流露的情感在器乐的伴奏下唱好谱和词。同样,朗读者和歌唱者一样,他们都是把文字转化为声音的承载者。因此,好的朗读者,也会在扫尽一切障碍之后,充分流露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歌唱者通过歌唱往往表现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情感有多丰富,歌唱的音色就有多丰富,朗读也该如此。那如何实现朗读音色的多变呢?就必须从歌唱者身上学习三点:

1.放松心情:就是情绪、心态要放松,别紧张,别忸怩。只有身心放松,才能思绪灵动,神完气足,体会到诗文的意境之美,声音才能响朗可控。当然,这既需要学生个人的身心调理,更需要老师以各种方式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放开”是朗读的基本条件。

2.打开嗓门:就是借鉴美声唱法讲究的胸腔、喉头、口腔的“打开”。这样才可使声音通畅、洪亮,有较大的可控余地,从而实现声音的多彩,表达丰富的感情。

3.握准语调:朗诵要使声音的“轻重”“急缓”“高低”“浓淡”形成对比,从而实现抑扬顿挫。其中学生较易体会和掌握的是“轻重”“高低”,对于“急缓”掌握较难,尤其是集体朗诵时,就是简单的“齐步走”式,每个字的“时值”完全一样。这需要老师做好示范,多做个别辅导。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注意,把字的“时值”拉开,还要保证字不失真,也就是所谓“字正”。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声中无字。”意思就是在歌唱中把“字”取消,但又并非完全取消,而是把它融化了,把“字”解剖为头、腹、尾三部分,化成为“腔”。我们所说的“抑扬顿挫”就是这里的腔。我们要用歌唱者练腔的方法来练就朗读的抑扬顿挫。

滋润二:用音乐的旋律定好文本的调

任何一首曲子,无论多么好的歌唱家都要先定一下调,调定低了,不优美,定高了,唱不上去,这样势必会影响歌唱的效果。因此,在歌唱者歌唱前背景音乐都会呈现出一段优美的旋律,这是音乐中的前奏,他的作用是为歌唱者定好声高的调和情感的调,以使自己的歌唱符合歌词和背景音乐的意境。

同样,朗读的第一步也该定好文本声高和情感的调,意境悠远绵柔的课文我们要把调定低一点,意境汹涌澎湃的课文,我们要把调定高一点。以《跟踪台风的卫星》一文为例,读完全文我们能很容易的确定卫星和台风对话的情感基调很高,台风从醒来到屈服所有的语言流露的情感都是怒、吼、嚷,整个凶巴巴的形象。但学生分担了台风这一角色,是不是吼出来,嚷出来了就说明学生对台风的形象就有了充分的认识了呢?那倒未必。吼、嚷学生都会,随便拿篇情感激昂的课文他们也能吼出来,嚷出来,但这仅仅是外在的声音形式,而不是内心的真切的体验。要想学生有真切体验的情感流露,就必须让学生认清台风这一角色。其实,学习第一小结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台风睡醒了”进行发问:它睡醒后是什么样子?网上有大量的视频,能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台风的凶残,加深体验,拉近学生和文本角色的距离,帮助学生进入角色,流露真切的情感。接着再向唱歌一样孕量一下,调控好自己的声音,这样也就定好了文本朗读声高的基调和情感的调。

滋润三:用乐谱的元素指导读词读句

音乐旋律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够让歌唱者对歌曲的“轻重”“急缓”“高低”“浓淡”的处理有个依托,而旋律又是通过附点音符、重音、颤音等乐谱元素表现出来的,这些最小的元素成分它对应着相应的歌词。因此,我们还可以运用这些最小的音乐元素来指导朗读。有这样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读“这件事不容商量”这句话时,轻声词“商量”的读法发现学生读不准,不管自己怎样讲解、示范,效果都不好。后来他突然想起轻声词的读法与旋律中的附点音符的唱法相似,都是前音读得重且拖得长,后音轻而短促。于是,他就先在黑板上写下“3. 2”教学生唱准,然后再在“3”音下面写上“商”字,在“2”音下写上“量”字。让学生照唱法读一读,果然学生轻而易举地学会了。最后老师再总结附点音符的唱法与轻声词的读法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轻松地掌握了轻声词的读法,并很好得把句子读好了。

滋润四:用伴奏配好朗读的乐

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卢赞诺夫曾经通过实验证明:“有音乐伴随的教材介绍,比没有音乐伴随的介绍,记忆率高2.17-2.50倍。利用音乐的暗示作用,可以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借以培养学生的超记忆力;可以使学生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和接受语言材料。

歌唱和朗读都是语言的艺术,无论是面队一首优美的曲子还是一篇精彩的课文,我们都会在高兴时面露喜色,抑扬顿挫;悲伤时微皱双眉,戚戚切切;赞叹时深情脉脉,情意绵绵……而这些最终都必须用声音来流露这种情感,真正使学生“得于心而应于口” 但歌唱常常愉悦了我们的身心,可如何让朗读也能使人舒畅呢?苏教版的教材每一学期都安排了儿歌的教学,这一系列的儿歌,许多既是课文又是歌词。如《长江之歌》、《让我们荡起双浆》等,他们无论是供人歌唱,还是供人朗读,从文本中流露的情感是一样的。《长江之歌》总会流露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让我们荡起双浆》总会流露孩子们的快乐和可爱。把这些课文作为歌词歌唱时,我们常常会陶醉其中,我们不仅因为歌唱者动情、歌声的动听、还因为旋律的优美。如果想读好这些课文,在充分地感悟、理解、体验的文本的基础上,这些课文的最好的背景音乐其实就是歌唱时的伴奏。因为伴奏中的“轻重”“急缓”“高低”“浓淡”的变化其实是对文本解读的最好呈现,有了它,无论是唱歌,还是朗读都能更好地宣泄人的情感。所以,我们的朗读要善于像唱歌一样做好情感的铺垫,这就是用音乐的伴奏作为朗读的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