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了东桥小学教师发展学校举行的集中培训,感触颇多,提笔写此文,自勉。

一、阅读离不开外力的助推

如果学校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大树。那校长是根,老师是枝、学生是叶,学生需要老师的用心培育,老师需要学校的精心培养。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如果我是校长,那我就要尽我所能办一所最有家的味道的图书馆,里面有校长、有老师、有学生;有读吧、写吧、谈吧;有爱、有书、有情;有墨、有茶、有道。我相信他的话,就像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他能成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校长一样。他说这话,不由让我想起博尔赫斯这样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爱读书的教师队伍。学校重塑教师学习之风,是提升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

1、阅读氛围的引领。

      “泰州教育大阅读”的开展是为了优化学校及家庭的阅读环境,通过多样的形式,影响与带动广大学生、家长、群众参加到阅读活动中来,弘扬全民阅读的良好风尚。每个学校都极力在做这项工程,通过融合“书香家庭”“八有家庭”等活动调动家长、学生读书的热情。这是大环境的引领。大环境是阳光、水分、土壤……校长是大环境下的引导者,应尽可能的创设环境、提供平台,鼓励和推动教师阅读习惯的养成。

      姜堰区东桥中心小学教师发展学校的成立,就为教师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平台的搭建和领导人的助推,有效的让一批批老师爱上阅读、迅速成长;行知实小开设“陶子读吧”定期组织教师在“读吧”内一聚,一起看书、一起探讨写作技巧,帮助教师将自己写的文字变成铅字,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曾和城南小学的朋友谈及他们学校“手指上的阅读”课程开放,朋友谈及眉飞色舞,慷慨激昂,我能感到那种幸福感是发自内心的;还有一日受朋友之邀去无锡一所实验小学,见办公室的文化墙上有格子书架,有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自然科学、名师研究等书籍,随手拈来,作为课后小憩的调剂品,甚好。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营造一种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教育博客也正是为广大教师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

2、阅读榜样的示范。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认为,榜样的作用是对照、激励和矫正,并提出了诸如“其身正不令而行”,“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而从之”,“行不言之教”等观点。

爱读书的校长肯定能带动一批批老师爱上看书;爱看书的老师肯定能吸引更多的学生爱看书;爱看书的家长,他的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定会受到书香的浸润的,这就是榜样潜移默化的魅力。榜样示范性,是调动教师阅读的一种方式,结合这种方式再加上一些积极的手段,必然会对推动教师阅读的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

每次在教育博客里看到局长、校长的博客,都会感慨,领导都可以拨冗静心写文,而自己一介小老师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恰逢那日博友一聚,马军老师笑说狼先生是神一样存在的人物,只要他一发文,我们便不敢懈怠。是呀,这就是榜样示范的重要性,记得去苏州参加“瑞云杯”教师征文大赛颁奖典礼那次,狼先生连夜发文《沉重的“诗意”》,本来我打算一去了之的,但陆续见各位博友笔下生花,将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便不敢懒惰,打开电脑,再回顾那日整个场景,顿时又有了感触,涂鸦了一篇《印象•寒山寺》,写完顿觉那日场景重现,倒成了珍贵的回忆。

二、阅读离不开内驱力的鞭策

观教育博文《用阅读改变教师的精神长相》、《用阅读滋养生命》、《用读写伴随教育人生 》、《从“教书育人”到“教书育己”》、《行动起来,收获就在当下》、《读书的日子》等文字,羡慕的同时便发狠从明天起自己也要多读书,可誓言还未萌芽就在琐事和懒惰的借口下奄奄一息了,于是乎明日复明日的“承诺”让这誓言半死不活;每每听完讲座也是精神振奋,信誓旦旦,然而过后便抛至九霄云外了,偶而想起,便随手翻来,几页过后,怕是下一个几页不知在何时。

思想是行动的灵魂,内驱力是成功的基点。读书是职业的需求,是生活的补给。  

1、先读,才知读书之乐

“读书使人高贵”、“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这些名家名句说的极好,然而对于一个不读书的人来说,这些极好便仅仅只是文字,故,先读书,才知读书之乐。

人可以把书带到任何地方,书也可以把人带到任何地方。读书是和经典对话,是和大师对话,是和优秀的教育者对话,是和自己对话,是精神的洗礼,是智慧的迸发。读书要心静气平,不妨你试试。读曹文轩的作品,你会被一文一字所牵引,随大爱极悲而感伤;读林微因的作品,你会被一情一伤所感怀,随梦意象的内涵而抒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就是和大师对话的过程,让我们从中找寻借鉴教育的方法,感悟教育的魅力。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是与经典同行,打造人生好底色;读书是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读书可以提高精神生活,读书可以改变“行走”方式,读书可以完善知识结构,读书可以让你看的更远,读书可亲近师生关系,可以让夫妻有共同记忆,从而增添更多的共同话题……读书可以让事物变得美好。

 

2、先读,才知写博之乐。

读书要注重读中有写,好书重读。我常感叹,好在是有教育博客的。写博是我几年坚持做的事之一,虽然我的博文淡淡,文字平平,但更享受一种心灵的静。博客是一份净土,似优雅的公园,又像自家庭院后花园,在这里每个博友都有自己的小世界,都在精心打理着自己的这片花园。打开姜堰教育网,必定是要到博客溜达一圈的。每次流连必往返,看着每个老师用心写的文字,必然是要用心去读的,读了就入境,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

阅读是学习的过程,在读中知不足,在读中知困惑。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在写中体验,在写中收获。有人怕动笔,怕写不好,不知从何下笔,徘徊于写的边缘,这是自然的现象,但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改变这一现状,先读,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构建内心的书房,随后把读的、想的、悟的以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跨入了写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就会收获小小的满足感,当你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准备迈进第二步的时候,你已经形成了动笔的意思,再往前几步,自然而然的就会培养出自己随写的习惯。当然在写的过程中要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勤奋的心,切莫让懒惰乘虚而入。

 

3、先读,才知做人处事之道。

      古往今来,中国人讲“读书”,就是为了“做人”。所谓“知书达理”,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古人读书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孔子曰“一日三省吾身”,不外乎用书籍充实自己,用知识学问约束自己;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把读书与做人的原则阐述得更加登峰造极。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

    读书是吸纳的过程,是培养倾听的素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阅读的空间,需要用书籍来提升个人素养,增添个人魅力,丰富精神世界。读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这本书的序是由先生自己作序的。季先生在自己写的序中,首先就亮出了观点,“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全书共作随笔共六十余篇,反映了先生学术精神与人格魅力之一端,推荐一读。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应该多读书,成为德才兼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