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活动中的共构
1. 主题选择与幼儿兴趣结合: 在主题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园饲养区我们班小朋友带了两只兔子,孩子们对这两只兔子十分喜欢,于是开展“我们班的新朋友----小兔 ”作为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调查、绘画、手工制作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教师引导与幼儿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例如,在“兔妈妈生宝宝”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生育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幼儿讨论和比较,从而加深了对兔子生存环境的理解。
3.家长参与与资源整合: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带幼儿一起喂养兔子、查阅兔子的饲养知识。在童话节活动中家长还与幼儿一起创编童话剧,开展童话剧的表演增强了亲子互动,同时也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案例二:日常教学中的共构
1. 日常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注重利用随机事件进行教育。在户外活动时,小鸟飞来偷吃池塘里的小鱼,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帮助小鱼,并组织了一次“救助小鱼”的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2.游戏与学习的融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游戏与学习有机结合。在动感汽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赛车比赛”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汽车的搭建结构、汽车不同的动力方式、比较、记录,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3.个性化指导与差异化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指导。例如,在种植活动中,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不同难度的任务,有测量、记录、种植、手工等,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案例三:家园共育中的共构
1.在家园共育中,我们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例如,在“家长进课堂”活动中,家长与教师共同设计了一系列亲子游戏和手工制作活动,增强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和参与度,同时也促进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我们与家长共同开发和利用家园共育资源。例如,在“研学”活动中,家长提供了研学地图和资源信息,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探索,帮助幼儿了解生活周边环环境和资源,增强了幼儿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
在我们班开展梦中情车活动后,孩子们对于各种发动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其中电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孩子们对发电及电的传输很好奇。于是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参观了姜堰供电局,家长为孩子讲解了关于电和电表的知识,通过讲解、参观、小实验幼儿的疑惑一一得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