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阳从东到西转得很快,浑浑噩噩一天又过去了,恰似一位故友云:“小人物的日子乏善可陈。”
晚放学在站台等车,遇到了一个比较老的学生,二十年过去了,他记得我,我也没忘记他。那时他特别调皮,我则气血方刚,些许的肢体接触试图拯救他的灵魂在所难免,他也是气咽不下,甚至找过自己的叔叔表哥之类的亲人拦在我放学归去必经的路上。那年岁,不习惯文斗,也没有君子动口不动手一说,余下不表。
他看见我疾步走来,与很多次路遇一样,先是递了一支烟再掏出火机殷勤地点上,“老师,在等车呢?”平常的问候里透出无限真诚,说话的样子较之二十年前似乎也更乖巧。
突然念及与他同时,班上较多仪表端正品学兼优的学生,真记不得名字了。时间正是一把无情的刀,消了许多如花的记忆,可能留下的一定是比花儿更美好的玉。
老师,请不要在当下苛求你的孩子,想象若干年后吧。
窦桂梅老师说了,我们可以喜爱那些学习好相貌好的学生,更要爱那些学习困难相貌不漂亮甚至具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句话实则在考量教者的良知,善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所有的童年,心怀慈悲。。
二
给学生上作文课,谈及习作的字数要求,一般情况下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字数也就五百左右,特别强调:可以超过但绝不可缩减。告诉他们先要学着写长些,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练就文字具体生动形象的基本功是习作的必经阶段,到了一定程度方可长话短说、精讲,到那时方可修剪自己的文字,当然还需要适度取舍的智慧与壮士断腕的决绝。
特别的讲了一则希腊故事:阳光,沙滩,一个希腊村夫在垂钓,刚好够吃就回去了。一旁前来观光的旅者不解:“可以多钓些,赚小钱,再买渔船,赚大钱,再有豪宅宝马衣食无忧。”村夫问:“那时可以做些什么呢?”旅者曰:“在沙滩上散步,晒晒太阳,钓钓鱼。”村夫说:“我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其实这人的生命里没有经历一个不懈追求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没有生命厚度的累积,由起点直接进入的终点单线条,庸常无趣。人生如此,习作也是。
喧哗后才是真正的宁静,癫狂后才能有真正的默守。
三
学生送来一篇关于元宵的习作,看得出是精心准备的,其中有些许元宵节的来历以及风俗人情的介绍,更吸引我的是她忆及幼时曾经将橘子细致地剥开,保留外皮的完好,而后以一元硬币为底座安放蜡烛,这是爸爸与她一起制作的小桔灯,她异常享受也常忆及这过程,她还能想到冰心的小桔灯。善于动手的孩子也能潜心阅读。她写字很不端正,做事也丢三落四的,但是我不敢小瞧了她。
在班上展示她的习作,而后问及其他所有,关于元宵节是否有这样真实的最贴近生活的欢愉,座下静默。
郑重的告知:耽于塑制玩具与虚拟网络终也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童年美好,我们需要动手放眼用脚步丈量土地。
你会发现:哦,这才是生活。
四
师生品读鲁迅的散文《风筝》,我读到了四面萧瑟的天空与逼来的寒意,孩子们读到了什么,不得而知,这需要他们反复读慢慢悟。
草长莺飞时,纸鸢当空舞。告诉孩子们大可以利用周末空暇合作制作一个风筝,细竹篾,薄纸片,细铁丝,做一个风筝只要框架方正左右对称即可,三角形,正方形,再高级些可以是蝴蝶飞机,控制风筝的平衡可以用草把,红领巾。在小学里能放飞一次自己制作的风筝一定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五
讲春天的习作特别难,那么多的唐诗宋词搁在那,朱自清的神来之笔搁在那,老舍的济南之春也挡在眼前。与孩子们谈谈这初春,就这春寒料峭时期盼能写出点属于自己的东西。
草色遥看近却无,尚待时日,草只是零星点缀着。河水是涨了,还在浑浊。地上有黄叶,新枝生芽孢,燕子还在迁徙的路上,或许正跨越茫茫大海,它们急需寻得一个栖息地,抑或在一个风吼浪高的夜,它们正挤在一块礁石上抱团取暖。
这时节,最长绿的是麦子,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逼迫,它确实按捺不住,只要有一星阳光的暖一丝雨水的润,赶紧将身上的墨绿褪成青绿,在风中招摇,在阳光下晃眼。
这初春能看见戏水的鸭阵吗?有风筝在飞吗?
有披蓑衣戴斗笠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钓客吗?
有侧坐莓苔垂钓的孩童吗?
让我们期待吧。
课上零言碎语作如上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