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上课了,班上一位学生拿了一道题目来问我,题目是这样的:两面墙之间的距离是162厘米,小明用一个半径是2.5厘米的圆去滚,问可以滚多少圈?我读了一下,心想,这不很简单吗?于是我带着点不屑的口吻对学生说,先上课,我把你问的这一题拿到课堂上讲一下,也许你应该就明白了。

上课了,我对学生说,刚才有位同学问了一道题,大家帮着看看,怎样解答?

当我把题目投影出来后,只见唰的一下,不少同学都举起了手,我再次带着深意的眼睛看了那位同学,那位学生也许懂了我的意思,脸刹时红了,解题似乎很是顺利,只见一位同学说:这题吗圆滚一周就是一个周长,再看162里面有几个周长,就滚动了几周。我说:同意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同意。几个调皮的学生甚至拉长了音,我说动手解答一下,学生们动手做,但不久又争论了起来,因为除不尽,不知是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或是四舍五入法,本没注意的我,这时不经再次审视了一下题,我发现远没有我浮光掠影看一眼及学生们想的那么简单。我要求学生把笔放下来,仔细再读一下题,看看可否有新的发现,

在我的指点下,学生们读题,讨论,画图,我静静观察着学生们的表现。大约1分钟过去了,我问:有发现了吗?学生们都举起了手,我请第一位同学生来黑板上表演,只见他用162÷(3.14×2.5×2 )≈10圈,理由是四舍五入法;我再请第二位同学生板演:学生列出算式162÷(3.14×2.5×2 )≈10圈,用去尾法,理由是在滚动周可能有误差;我再请第三位同学板演:162÷(3.14×2.5×2 )≈11圈,理由是因为还有距离,不管怎样都应该算一圈。我说我还想请人板演,谁敢上来。同学们都吃惊的看着我,我知道同学们的心思,几种想法都有了,老师还想怎样?

我说,看题凝神思考,看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如果你有新的发现请上来讲给同学们听。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足足等 了近5分钟的时间,这时刚才问我题的那个学生站了起来,走到黑板前用粉笔画了起来, 这位同学说:我发现圆刚开始的部分有2.5厘米,与结束部分的2.5厘米,滚动的圆都没滚动到,应该从162里先减去22.5厘米,剩下的部分看能滚几圈,列出算式应该是:(1622.5×2)÷(3.14×2.5×2=10圈。

仍在底下争辩的学生看着这位同学的解答都楞住了,一阵沉寂之后,暴发出了长久的掌声。

课后我也在反思,前段时间听一位专家讲,他不备课,因为课堂上不知下一秒如何生成。当时听了有点感触,今天课堂的状况让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下一秒永远都是一个未知数。课堂上要善于留白,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急于求成,不必追求课堂的完整,让学生把想法表达清楚,让学生把思路理清,也许下一个精彩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