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处理
复学以来,除了周练或试卷评讲,我们的课堂全都沉浸在文言文中,老师教得疲劳,学生学得枯燥,大量的背诵弄得学生疲于应付甚至有所抵触。于是乎,备课组统一要求,穿插一篇“现代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原人教版要求讲读,苏教版必修教材没有收入该篇,新人教版收录了,是作为中外小说阅读对比出现的。
午间视频播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阅读思考题是:1.林冲是如何被一步步的逼上梁山的?2.文中的有关风雪的描写有几次?这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有何作用?
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过程,环境(或细节)描写的写作借鉴,读写共生出“门里门外”的写作训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茅盾曾有《论<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的评论,但稍有高考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高考文科加试题名著阅读没有《水浒传》。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水浒传》全书扼杀了人性。外国人将《水浒传》翻译成《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三个女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情感生活。潘金莲好容易有自己的情感追求,与西门庆媾和,被视为不守妇道的淫妇荡妇;2002年高考作文《心灵的选择》,有考生写潘金莲心灵的选择,几经反复,最后还是被认可为高分作文。孙二娘整天只知道打打杀杀卖人肉包子,没有情感生活;扈三娘嫁给王英是组织——宋江安排的。至于复仇杀人,不至于把不相干的打扫的、端饭的等一个都不放过吧。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适时提醒学生,林冲被诬陷刚到管营时,差拨对林冲盛气凌人,完全是官府与犯人的关系,连“教头”都不许说,“到了这里,只有囚犯,没有教头”。当林冲施以银两并拿出柴大官人的信件时,差拨立即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好说,好说”“包在我身上”。差拨既得了林冲的好处,又暗中附和陆虞侯,助纣为虐,安排林冲接管草料场,林冲还以为是个不错的差事。林冲毫无害人之心,连防人之心也没有,又容易满足,随遇而安。失去了安身之所避风雪于山神庙中,发现草料场起火,根本不去思考是否有人纵火,因为他离草料场时将盆里的炭火覆灭了的,根本不可能有火种。也不十分相信自己曾经接济过的同乡竟然要害他性命。我提醒学生,这时林冲心理已经几乎平静了,何以突然爆发复仇心理?编剧精心改编,安排了林冲睡梦中梦见妻子被逼上吊自杀,激起他的怒火,加之陆虞侯等人在庙门外的对话,迫使林冲下定决心手刃仇人。“我不想杀人,都是你们逼的。”林冲的性格经历了忍让、放松警惕、随遇而安、复仇(造反)的心路历程,一步步被逼上梁山。
教参上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请问当时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是“民”吗?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四人,均为水泊梁山著名英雄,他们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仿之处,都做过朝廷军官,都与统治者发生了极严重的冲突,但他们的个性特征是极不相同的。
至于“门里门外”的作文,我提醒学生,视频中有两处“门里门外”的镜头:一处是陆虞侯等人在酒店室内密谋,李小二在门外侧耳偷听;另一处是山神庙门外是陆虞侯等人的得意交谈,门内是由随遇而安、逆来顺受被逼反抗的林冲。同一个时间两个空间,两个场景,不是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典范吗?
回答风雪在小说中的作用,只要学生从文本中找出六处描写风雪的语句,就能从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心理刻画等方面回答风雪的作用。
我还附加了一个活动,选出三个男生分别以陆虞侯、福安、差拨的身份,朗读文本第10小节中的“一个”“又一个”的语言,体会人物身份的不同。
一般的教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知人论世,介绍作家作品,检查预习;扣住“酒”理清情节;分析鉴赏林冲性格特点;探究风雪的环境作用。
其实,有了视频的观赏,比对文本与视频,一节课就能完成阅读任务。
叶圣陶老先生曾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我们是教教材完成教学任务,还是把教材作为例子,读写共生,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个老话题不应该成为教学的新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