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一直在研究的路上,从未间断,对新课标的新理念语文同仁们在不断的尝试实践,对阅读任务群或群文阅读有或多或少的感知。
今天听了一节阅读课,任务群阅读,生命的吟唱,重点是思辨性思考与表达。课堂上活动任务很明确,辩论、追问、反思。“追问”、“反思”是真正教研的开始。
“群阅读”是指对一组文章的阅读,若干文章构成一个“群”。类似于过去的“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指主题相同相似的一组文章,“群阅读”的内涵更广阔了,可以是主题、题材、手法、语言等,只要有交集,有连接点,都可以建“群”。作为“群”,应该有起码的量的要求,“三个一群”。“群阅读”应是三篇或三篇以上的有交集的文章。两篇文章一起阅读,那是比较阅读不是群阅读。就像排比句一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形式组成的句子或段落才叫排比,否则称不上排比。上课老师原计划是将《绝地知音》与《想念地坛》进行比较阅读,误将比较阅读当成了“群文阅读”,具体上课时增加了一篇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三篇文章就构成一个阅读群了。至于三篇文章的关联点“生命的吟唱”,是否准确,有待商榷。姑且认为是合理的,科学的。
上课老师亮出《绝地之音》中的“绝地之音”和《想念地坛》中的“写作的零度”,让学生诠释“绝地之音”和“写作的零度”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诠释概念的内涵与给概念下定义是两回事。遗憾的是,引导学生所下定义很肤浅,而且电脑投影出来了:绝地之音,指身处绝地唱出的无词无调的歌声。写作的零度:不考虑词句,不问技巧,不问目的的写作。按照这样的思维,这两个概念有何关联?造成无关联的原因是对概念的内涵没有真正把握,也就是对有关文本缺少深度阅读,缺少思辨性的思考。好在强化班的同学语文基础比较扎实,有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才“补救”了老师的不足。“绝地之音”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赞歌;“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对于史铁生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写作,但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误区和歧途,这时候,就要停下来好好想想写作是为了什么,然后回到原点重新出发。写作的零度就是生命的起点,重新生活的开始。这样的深度解读后这两个概念才都与“生命”有关,也才可能有了“生命的吟唱”。
概念没有理清,匆匆忙忙的进入辩论阶段。辩题是“‘绝地之音’与‘写作的零度’是不是一种相同的情感和追求”。请问:这是辩题吗?这两个概念是“情感和追求”吗?思辨性思考与辩论不是一回事。混淆了思辨思维与辩论,将活动与思维方式混淆了,典型的感念不清。当然8位选手,事先做足了功课,很有辩论的简易流程了,但不是针锋相对,批驳对方观点的错误论述己方观点的正确,只是引用文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而已,根本没有反驳。也就是整个课堂的参与只有这8位同学,后来还增加了2位同学的点评。课堂当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活动。“辩论”确实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但辩论最大的不足是“割裂”了辩证法,辩论只有针锋相对,没有折中调和!而老师的总结却是辩证地看待问题,“绝地之音”与“写作的零度”的作者都在寻求生命的意义道路上找到了方向。换言之,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命追求。
假如以上是能够成立的,才有下一步的追问“精神世界中的冥想,现实的绝地中的寻觅,在寻求生命的意义上,有无高下之分?”如果说对“绝地之音”和“写作的零度”的思辨性理解是“亮点”的话,这个追问就有点狗尾续貂了。联系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表达的是要坚守精神(心灵)家园,与“生命的吟唱”关联度不大,也许是临时拼凑的“群文”需要吧。
最后一个活动“问题反思”作为可会作业处理,是比较机智灵活的。“‘精神家园’会反哺现实的生活还是会成为‘肥宅’们逃避现实的借口?”看似具有思辨价值,但游离了“生命的吟唱”的主旨。
课堂是通过师生间的活动表现老师备课的思维过程,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宿构的展示,更不是为了教研的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