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让学生看视频《批判思维》时,我再次提醒、关照学生,教授讲课对象是大学生——起码是本科生,我们是中学生,我们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知识基础,不容易听懂,注意听他所举的事例;大学教授的普通话不怎么的,不怎么听得清楚,口型与声音经常串位,不知道是信息技术问题还是教授本人的口音问题。大学教授不同于中学老师,他可能学术水平较高,但是上课一般化甚至还不如中学老师抑扬顿挫,他可能一个腔调贯穿到底,他可能连讲两三个小时,他只是讲授,很少与学生互动,正宗的“老师讲,学生听”。

“你们将来上大学,极有可能碰到这样的老师上课。硬着头皮听下去。”每次观看45分钟左右,刚开始学生还碍于老师的“严威”,不敢打瞌睡,强打精神认真听讲,不到十几分钟,学生有的就趴下睡觉了,最后有几十人趴下睡觉,我实在不忍心一个个地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我本人坐在教室后面,只要不认真听讲,也偶尔打个小瞌睡。

新课标强调思维的重要性,思维、语言、审美、文化,思维在所有素养中居于首要位置,而我们同学对思维“一知半解”。我经常对学生距离,初中阅读思维要求是能在文本中找到现成答案,只要找准区间,直接筛选;高一学生的思维要求比初中进步了,虽不能直接找到现成答案,但可以利用、改造关键语句、关键字词,要筛选组合;高三思维要求是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相应的答案依据,要自己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维层次不同,思维要求当然就不同。

我们正常思维都是由因推果,有一个原因,一般就有一个结果;如果反过来,由果溯因,答案可能不唯一,丰富多彩。比如,教室里的日光灯不亮了——结果,原因可能是断电了,线路出问题了,没有打开开关,也有可能是灯管子坏了,还有可能……,只要具备了其中一个原因,都可能导致“灯不亮”的结构。由果溯因,更能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同样,数学学科有“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公理,现代文阅读选择题选项设置经常用这种思维,我们的学生缺少火眼金睛,经常被迷惑。

批判思维与辨证思维有何异同,与学会质疑有何关联?所举实例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甚至比较抽象,学生本来就缺乏逻辑知识,概念、判断、推理,只是听说过而已。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逻辑形式知识一片空白。95年姜堰高考预考作文题“小明学习很用功,也很刻苦,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成绩不见起色,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此,你有何思考和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那一年全姜堰市考生审题正确的只有2%,大面积的跑题。作文考查的是小明的逻辑推理错误,决定成绩的因素很多,用功、努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高三的学生逻辑知识匮乏可见一斑。何况刚刚高二的学生呢!

今天的讲座中提到了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可惜只是一句话带过。

哲学是聪明的学问,批判思维是高级思维方式,可以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我们过去也曾给学生放视频,曹立波讲《红楼梦》,易中天、王立群说《史记》,学生的精神很足,不需要你提醒不许睡觉,还主动记笔记。现在的高级视频,我们已经放了三次了,起码还有三次要放,学生的“痛苦”不深入学生是体会不到的。不深入班级,大批学生“倒下”的场面是看不到的。我实在不忍心叫醒学生,强打精神听玄乎玄乎的讲座,实在是煎熬。

这样的视频还有必要再放吗?我不想成为异类,也不想成为叛逆者。学生痛苦,老师更痛苦,只是老师要在学生面前要做“认真听讲”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