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表现为“思维”“语言”“审美”“文化”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老师的思维首先要“精准”“严密”。老师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平时的试题命制的语言表达,就是命题者思维的体现。复习时老师向学生说明试卷结构:论述类、实用类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语言知识运用,作文。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甚至会质疑有无“名句默写”。“名句默写”也是试卷结构之一,不可忽略,至少表明我们的思维不严密,不周延。
     且看下面一道自制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江苏省姜堰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5A级旅游景区,系由原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二家、江苏省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景区环境优美,漫步于溱湖湖畔,观湿地鸬鹚、赏古镇风光、观百船竞技。溱湖风景美如画,怡情养性客忘归。
     近日,区委组织部面向社会遴选溱湖风景区管委会主任一名。请你从以下名人中挑选一位,向区委组织部写一封推荐信:
                     李白   孟浩然   管仲   陶渊明   张若虚 
     要求:(1)任选一人,讲足理由,不少于800字。(2)标题不得为“推荐信”“给区委组织部的一封推荐信”等文字。(3)注意书信格式。
     这是一道原创作文题,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明确,从五位候选人中向区委组织部推荐主任人选,并说明理由。要求明确:推荐信——书信的变体,要符合书信格式要求。审题没有难度,考查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仔细推敲,严格来说,本作文题表达还须完善表达。假如从你熟悉的五位古代名人中人选一位……,不得出现推荐人信息。推荐人一律用“姜堰市民”,时间一律为“2020年10月15日”。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不严密往往是思维不严密的表现。有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的例子“9÷3=3”,用语言表达为“九除以三等于三”,肯定是不正确的。为什么?“九”怎么可能等于“三”呢?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偷换了概念,应该这样表述:“九除以三的商等于三。”
     还是刚才的作文题,如果写成自我推荐信,以五人中的任一人为推荐对象,写自我推荐信,审题符合要求吗?“请你从以下名人中挑选一位”,你是五位名人之一吗?如果是,可以自荐。更多的情况不是这样。特别情况要特别对待。就像物理学中常说的“在理想状态下”。
     再比如语言运用题:“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改”。题干要求很明确,考查的点是语言得体。语言得体和有无语病不同。考生按照题干要求在“语言得体”上做文章下功夫,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全对。对照答案,才发现五处错误中有两处属于语病问题,不属于得体问题。题干表述不严密误导了考生的答题思维。如果题干表述为“下面这段文字语言表达上有五处毛病,……”,那就思维严密了。类似的例子还有“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在四个选项中扣住“艺术特点”来判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情节的曲折,叙述视角,语言特点等都属于艺术特色,如“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从艺术特色角度分析,这样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命题者却把错点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错误,意在表明对三爷突然离世的意外和对三爷的怀念,从而坚定回家的决心。”高考命题是这样表述的:“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就避免了上述设问与答案不一致的问题。根子还是出在思维不严密上。
     教学也一样,大凡是“照本宣科”,网上长途贩运直接下载“拿来”的,省去了辨别思考的过程,没有思维。思维懒惰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勤于思考的学生?
     老师的思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