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读和第一节晚自习,共75分钟,我没有要求学生晚读,背诵相关内容,以便第二天早读检测,而是兑现给学生的许诺,举行一次班级简易辩论赛。辩题是“刘邦/项羽是英雄”。虽然没有寒假空课强化班辩论的“激烈”“精彩”,虽然没有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录——我的手机没电了,但我们毫不不遗憾,没有老师的概念先行,辩论虽零乱却充满灵动,虽偏激却洋溢激情,虽重自我却映射现实。辩论不求正规,只求碰撞。辩手的“没有项羽牵制秦军主力的牺牲,就没有刘邦的一统天下”“著名词人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何不说‘至今思刘邦’?”个人认为这两句辩词很经典。
    点评辩论时,首先指出双方开篇陈词的最大问题是“越位”。开篇陈词的目的是阐述己方观点的正确,要为己方的“英雄”明确概念内涵,要有利于己方,理由要充分,论据要充实,不要急于攻击对方。在给“英雄”明确定义时,要有所选择,阐述项羽是英雄时,要强调项羽的个人骁勇善战的过人本领,霸王别姬的英雄情怀,坚守自我的生存理念的人格魅力。论辩刘邦是英雄时,就不能强调不以成败论英雄,要对对方观点加以引申发挥,英雄不是“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英雄也有缺陷。
     开篇陈词的“越位”,给对方留下攻辩的余地。可惜,我们的双方辩手没有能抓住有利时机,错过了攻辩时机。在我的提示下,有学生醒悟了:“否定刘邦是英雄,并不能肯定项羽是英雄。逻辑推理不合理。否定甲,并不是肯定乙的理由。”学生真的开窍了。
      辩论过程中,我们简化了程序,双方开篇陈词,对点辩论和自由攻辩,我们合并在一起。最后是双方总结陈词。开篇陈词后,“项羽”方质问对方,项羽欲烹煮刘邦父亲,刘邦的无奈、不孝、自私狠毒,是为“不仁”;刘邦在逃跑过程中,对此把孝惠、鲁元推下车,冷酷无情之极;刘邦没有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未拔,未拔,未拔”是明证。“一连三问”的气势镇住了对方,对方稍事镇定后才举例“攻击”项羽的无情坑杀秦军降将二十万人。虽有攻辩,并非有力。可以这样“攻辩”,“英雄不是靠嘴巴子说出来的”,“自古忠孝难以双全,刘邦的‘不孝’,实为舍孝尽忠,是为大孝。无情未必真豪杰。”
     对方辩手对项羽坑杀降将无力招架,在点评时醒悟过来了,“项羽的祖父为秦所戮,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坑杀降将是最大的‘有情’”。
至于辩手指出刘邦包容大度,具有英雄的度量,指责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双方辩手没有充分辩驳,毕竟第一次搞辩论,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我顺势提示说,项羽是贵族出身,具有贵族精神,而刘邦进关中之前是地痞无赖。项羽光明正大,不乘人之危,在鸿门不杀刘邦,是对刘邦最大的包容。可刘邦喘过气之后,全力绞杀项羽,以怨报德,非英雄所为。
      刘邦没有军事才能,却“善将将”。打仗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的取胜,是和平安宁。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勇气可嘉。
刘邦杀功臣韩信,是最大的不仁。可能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淮阴侯列传》,对韩信了解不够。我们可以这样攻辩:韩信确实是功臣,但是,韩信在刘邦被围时要挟刘邦给自己封王,平定天下后,居功自傲,看不起同僚甚至汉王,唆使陈晞谋反,有分裂国家自立山头的野心,为了稳定的天下,诛杀这样的功臣不为过。
     “垓下之战”项羽骁勇善战,“快战”而非“决战”是逞“匹夫之勇”,难道没有项羽的指挥布阵吗?英雄必须有过人的本领,非凡的才能。
项羽“有一能臣范增而不能用,刚愎自用,不纳良言”是典型的独裁,为什么不能说他是高度的自信呢?有人抛出“蒋介石是不是英雄”这样的诡辩。蒋介石虽有过人的本领,但是独裁专制,不民主,不能为了最广大群众的利益,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不是英雄。
      简易的辩论,不求正规,只为碰撞。我们的预期效果达到了,我们普通班的学生也能搞小型辩论会——读书交流的提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表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