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尴尬,新要求,旧教材,新高考,新理念,旧教学,几乎是“永远旧的教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这个旧话题仍然有现实意义。

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要求从思维、语言、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或任务群,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教材编写从学习任务群角度为我们重新整合了文本,打破了过去的知识体系,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升语文。

教材有现成的任务群示范和提示,我们只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结合学情,切适的教学设计,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的实质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暑期培训时专家说“二十年前,我教语文;十年前,我教学生学语文;现在,我用语文教学生学做人”。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培养阅读习惯,做负责任的表达者。阅读、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老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眼界。拉新课标的术语的大旗作虎皮的课堂教学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还糟糕。吟诵歌咏青春的《沁园春·长沙》整节课都与“青春”无关无缘,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

没有统编教材,手头的苏教版教材也可以重新组合,建立学习任务群,特别是选修部分。

《<史记>选读》选将篇目,《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可以组建一个任务群,在梳理、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理解认识司马迁的“英雄观”,对“英雄”的内涵的探究,表达对“英雄”的思考。课堂上老师引导,课后学生活动,如阅读心得交流、述评历史人物、关于英雄的简易辩论等,遗憾的是我们仅仅把《史记》当成了文言素材。老师不能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那是肤浅的阅读,应试阅读,长期以往,会消磨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激情。

我们的语文课严重缩水,现代文除了练习和考试,课堂上几乎不讲,课后的时文选读意义又何在?作文除了考试作文有简略的评讲,如何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如何“我手写我心”,论述类作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我们统统“精简”了,只剩下了“可怜”的古诗文了。如果“古诗文”再停留于文言知识梳理和背诵默写,天生浪漫的语文课真的是枯燥无味了。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记》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全文不到五百字,如果仅仅完成翻译、背诵任务,一节课足矣。可这篇经典散文的价值究竟何在?为什么是经典?仅仅是记游吗?翻开我们手头的导学案,内容大致是文言知识、默写,拓展延伸练习虽然也是游记,那是真正的“游记”,向导带你游山玩水。

(所举实例,道听途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新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要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师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的语文,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在与家长沟通时,我突发奇想,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让他与孩子交流:二中南门东侧的一家商铺,总是开业时间不长就关闭,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如果你接手这家商铺,你准备经营什么?请拟写一份策划书。

新课标指出语文核心素养表现为“思维”“语言”“审美”“文化”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培养,老师的思维首先要“精准”“严密”。老师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是“照本宣科”,网上长途贩运直接下载“拿来”的,省去了辨别思考改编创造的过程,没有思维。思维懒惰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勤于思考的学生?老师的思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

没有实践、反思、总结,怎么可能发现问题、生成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