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的路上,偶然听到骑电瓶车的母亲与从学校大门出来的儿子的对话:“你怎么又带手机了?”“我就是要气班主任。”
“千万别被没收。”“老师要收我手机,我就把住窗户(跳下去的样子)。”
孩子自以为很聪明,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老师对着干,以为赢了老师;家长也不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教育工作,而是站在自家孩子的立场,甚至帮助孩子“对付”老师,“要小心点,掩蔽点,千万别被老师收去”。学生赢了老师,家长会输了孩子!家长为什么不没收孩子手机?家长对孩子溺爱!
有家长说,“孩子宁可不吃饭,也要玩手机。”还不是因为家长的纵容!纵容不是宽容,纵容是无原则的让步,是对恶习的妥协。
孩子幼稚地认为现在的老师都胆小怕事,只要稍微吓唬吓唬,老师就会不管不问,他们根本不知道人生世相,社会百态。在学校老师不与你计较,因为你是学生;出了校门,你是普通公民,谁还会在乎你!
四十年前,亲眼目睹我的同桌在校门外骂过路的骑自行车的陌生人,陌生人下车后“啪啪”,左右给了两个嘴吧,扬长而去。今天你不接受学校教育,明天你将接受社会教育。
学校学习也是一样,同一个班同一个老师,产生优等生与差生,确实不是老师的原因。为什么别的孩子是优等生,你家的孩子是差生?别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主动发言,与老师交流碰撞;你家孩子上课摸“纸牌”“纸棋”,偷看“闲书”甚至像茶客似的悠闲地喝着牛奶,有的干脆人在课堂心在四方,趴在课桌上无精打采,老师提问一问三不知,还理直气壮地回答“不会”!作文怕写,默写怕背,作业怕写,不想付出怎么会有回报!
在给参加辩论的选手辅导辩论时,开篇立论要阐明己方观点,界定关键核心词的内涵,同时要设计“陷阱”,“引诱”犯错,以便加以攻辩。女排精神靠实力还是意志?“女排精神”是双方共同的话题,无需阐释,双方的分歧是“实力”与“意志”。“实力”是指实际本领,也指坚强、自信、拼搏等精神品质,大凡是精神品质方面的都可以归纳为“意志”,但“实力”方又不能称之为“意志”,怎么办?将“实力”界定为“硬实力”与“软实力”!
双方开篇陈词后进入攻辩阶段,要针锋相对,不给对手攻辩的余地,直辩得对方无力“招架”,无言以对,要像“吵架”一样。聪明的孩子关注的是老师的思维方向,经验技巧;幼稚的孩子,只要一提辩论,就不假思索地说“吵架吵架”。
从网上看到了一个故事新编的段子,小报记者对唐僧关于三陪女的对话,分别写出了不同的文章,标题相当诱人,其实内容与标题不对路。在只关注新闻标题的时代,“优雅的标题”确实能提升小报发行量,小报记者就是靠这些“技巧”维持生计。
记者一问:你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唐僧很吃惊:“此地也有三陪小姐?”
标题:“唐僧刚抵某地,开口便问有无三陪”。
记者二问:“你对三陪问题有何看法?”唐僧毫不客气地说:“阿弥陀佛,本主持不感兴趣矣!”
标题:“唐僧夜间娱乐要求高,本地三陪小姐遭冷遇”。
记者三问:“你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唐僧很生气:“阿弥陀佛,什么三陪四陪五陪的?通通不知道!”
标题:“三陪已难满足唐僧,要四陪五陪方能过瘾”。
记者四问:“你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 唐僧一言不发,始终保持冷静。
标题:“面对三陪问题,唐僧无言以对”。
…………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优秀的孩子不放过每一个学习语文的机会;低稚的孩子只是哈哈大笑,根本不知道小报记者的拟题技巧。
课堂上让学生自习文本后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不理解的,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可以是思想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技巧方面的。赵嘏的《长安晚秋》,学生的提问大多是第三联诗人的情感或尾联表达诗人的什么情感,要么就是某联的妙处,大而无当,没有自己的思考。
“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为何看到“汉家宫阙”感到“凄清”?试赏析“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两句诗的妙处。“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由“紫菊”想到陶渊明的归隐,弃官归隐,为何要着“半开”呢?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全诗写景有何特点?
与优等生对话交流是思想的碰撞,能教学相长;与低幼的孩子对话,不但没有童趣,反而有对牛弹琴之感,难以进行。
思维低幼并不可怕,只要重视起来,加强积累,多思考多分析多表达,在实践运用中提升思维品质。
聪明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经验;愚蠢的人总是把别人的经验当成自己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