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在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模式,问题链、活动单、五环、学科素养下的教学模式等模式不一而足,模式只是操作的流程,是形式,所有的形式都要为内容服务。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一切服从并服务于学生,要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知识、应有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综合素养。
高二文言文教学和高一文言文教学,高中文言文教学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有何不同?有关文言知识点已经全部教过、学过,仅仅是文本不同吗?有没有思维层次的要求?文言文阅读与英语阅读很相似,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不够,阅读有文字障碍,梳理了字词,那是阅读的第一步,是浅阅读,还不是真正的阅读。不错,从考试命题的角度来说,只要掌握了必备的文言知识就能从容应对。文言实词积累、虚词用法、词类活用、常用句式、翻译,概括——难度低于现代文概括要求。经过初中、高一、高二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应该已经具备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了。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不应满足于疏通字词,逐句翻译,要有概括,要学习古人的构思技巧和深邃的思想,甚至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去解读文言文文本。
有专家不主张每节课前都有预习,因为考试时没有预习,也不可能让你预习,直接接触文本,阅读、理解、概括、品味、鉴赏、审美、探究。有道理,也很现实。
讲读《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时,我与学生一起阅读,师生当堂共读。文题就很突兀,人家遭受火灾,作为朋友不去同情慰问,反而表示祝贺,极不合常理,这不合常理中一定有作者自身合理的思考。一流文学家首先是思想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作品才能流传,经典总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祝贺”的原因或理由是什么?由此你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疏通字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点拨、强调、总结、提升。
第一小节字词障碍扫清后,我问学生,对王参元家失火,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情感变化类题,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怎么在文言文中就不能适应不能应对呢?略加思考后,有学生醒悟过来了,“骇、疑、喜(贺)”。读完第一小节,如果你是作者,你如何续写下文?不少同学想当然地认为要写失火的原因,天灾、人祸,进而要进行防火安全教育。与题目“贺”相距十万八千里。也有同学认为接下来应该写“贺”失火的原因。我顺势追问,那作者为什么要“骇”、“疑”、“喜(贺)”呢?丢掉了“骇”“疑”。学生一脸茫然。
我从写作的角度引导学生,文章第一小节的作用,一般是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暗示文章思路。后文大概是从“骇”、“疑”、“喜”几个方面构思成文。
“骇”比较好理解,理解“疑”有一定的难度。这里暗含古圣贤祸福相倚的哲学思想。我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里,熟悉的寓言故事里,名人警句、成语中举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我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后,塞翁失马、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议论文的论据选择和使用的具体应用。古人认为将有大作为之前,必定要经受磨难。反过来,经受了磨难就一定有大作为吗?原命题成立,逆命题不一定成立。阅读理解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常用这种方法来迷惑考生。我们要有一双能识别千变万化的火眼金睛。
“贺”的原因呢?学生阅读浮躁,不知答题区间,我告知答题区间后,学生阅读概括。不是要点遗漏,就是直接照搬原文,不会筛选概括。一把火烧掉了王参元的家财烧出了他的才能,少去了人们的猜疑,烧出了主考官公平公正选拔贤能的义举。
王参元真的能像作者所说的“因祸得福”受到重用吗?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你能推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吗?
随着思维的深入,学生的好奇心再次被激发。只是思维简单、笼统地回答“官场腐败,社会黑暗、流言杀人”,几乎是正确的废话。“流言杀人”能否用一个成语表达?学生沉默、摇头,遗憾。积毁销骨!销:熔化。当时社会积弊丛生,小人当道、积毁销骨;贪赃枉法,贿赂公行,猜忌横行;君主不贤明,社会黑暗。能否用韩愈的《师说》中的一句话来注释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远比固化的文言知识有价值有意义。
没有预习,没有预设,师生共读,也许离经叛道,但是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考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