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从2015年开始出现,一直延续至今,自有其道理。其实,任务驱动作文,契合了新课标课堂模式“情境、任务、活动(写作)”。
其实,“任务驱动作文”准确的表达应为“情境任务作文”。材料作文都可以看着是情境任务驱动作文,2018年全国卷“沉默的数据”便是典型。
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结构包括情境、任务、活动。与任务驱动作文极其相似。“情境”不同于导入语,不仅仅是引入新课的引子,而是具体任务的情境。任务当有明确要求。“情境任务”不能等同于“情境”。
情境任务: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某校校园文学刊物拟开设“重温革命经典,致敬最美英雄”专栏。《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党费》中的黄新。
有了情境,没有任务。尽管后来口头上表述为从三位女性形象中选出一个最美英雄。“三选一”才是具体任务。课堂的主体是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生生活动,师生活动,小组合作,表达交流来完成具体任务。2019年全国卷作文从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历史人物中选出你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大的一个,也是“三选一”。
“三选一”中的“三”是符合基本条件的,有可能成为最佳选手,“一”是三个中比较出来的,不能因为“一”去否定其他两个。在肯定三个的前提下,在比较中推选出其中“一”个。当然推选要有标准,比如现场投票,理由pk,事迹、精神、意义、影响等。
任务明确后,第一个同学选择“小芹”,而且和《祝福》中的祥林嫂比较,固然有利于突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但是思维方向偏了,抛开了其他水生嫂和黄新,老师应及时指出,抓住极好的思维训练契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思维表达。
活动一,比较三位女性;活动二,向“致敬最美巾帼”专栏写一段推荐词;活动三,例举放眼当下,新时代女性自身成长;活动四,从这些女性成长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活动一二,扣住了情境任务,活动三四与任务关联度不大,或者说是强加的任务。可以大胆舍去。如果难以割舍,可以在情境中突出。
写推荐词,读写共生,落地生根。但写作推荐词有何要求,具体怎么写,要有点拨,可以借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的推荐词。推荐词要有事迹概括介绍,要有正向的评价,语言要有文采。最起码要有内容、形式、表达三个方面的要求。不可以“要……,不要……”,学生的推荐词总的来说写得很精彩,但明显“硬伤”也要指出,不可不知可否,全盘肯定,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推荐词交流过程中,完成“三选一”任务。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新课标的要求。活动不是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次数多少,20人次,几乎覆盖了一半学生,但其中有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各自四次回答了问题。活动程序安排要体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能旁逸斜出,更不能不加引导的任其发展。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历史人物评价为“三选一”情境任务活动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样板,一节情境任务活动课就是一篇情境任务写作,只不过前者通过活动过程来表现,后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