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辞职跳槽的事习以为常;可主动辞去官职的却罕见。那么在想辞官而不得甚至可能遭来杀身之祸时,如何说服上司(君主)同意自己辞官?古人说“忠孝难以双全”,在“忠”(忠君)和“孝”(亲情)中的选择是痛苦的艰难的,李密是如何劝说晋武帝同意自己放弃尽忠选择尽孝的呢?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陈情表》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孝顺,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孝至情。仅从“以孝感人”的“至情之文”角度解读《陈情表》是不够的,要知人论世,要从作者的写作背景来探究写作意图,即要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

李密,出生六个月就丧父,四岁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陈请“愿乞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抓住忠孝两难。要尽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要尽忠: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极力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故不能“废远”。父死母嫁,是“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情感朴素、真挚。相依为命: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之大理,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不能就职。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和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语言机智得体。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事之实。愿乞、愿矝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言之切。“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心之诚。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忠孝两全是《陈情表》的中心,由于文章文辞恳切,文笔委婉,记叙详尽,说理周密,表达感情淋漓尽致,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应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考虑它的内容和表现技巧:至孝至情,机智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