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走弯路不可避免。弯路,就是不直的路;费时多,难行的路。在实践中不难作出比较。在比较中认定的弯路,还要非走不可吗?除非思维不正常。
    期中考试后的一个月,我们步入了弯路。高一第一学期,抛开了原教学计划和要求,选讲《归去来兮辞(并序)》、《陈情表》、《项脊轩志》,这三篇课文在高二下学期课本选择性必修(下)上。三篇课文理解有难度、背诵有难度,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背得疲。高一必修上第三单元古诗单元,全部要背诵,而且要情境默写,不少同学还不能完成规定任务,再加上这提前的三篇“难”文言文,真是够学生承受的,加之疫情影响,虽然只有线上教学三天,效果不言自明。三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折腾的一个月,就是典型的弯路。期末考试,泰州联考,肯定不考这三篇,而到了高二下学期,这三篇还要教、考。也就是说,这次月考后,这三篇文章要闲置一年!现在的学生很现实,不考就不学!
    月考结果是铁证。月考课本范围:《归去来兮辞(并序)》、《陈情表》、《项脊轩志》,默写6分,课内翻译一句4分,课内文言知识(实词解释填空3分、选择题2题4分)。课本内容占17分,可以说是学生进入高中课本内容占比最多的一次,以后的历次考试都不可能占比这么多!按理,学生应该考得很好,最起码要有120分以上的,语文素养好的还有可能达到或超过中考语文成绩。
     然而,事实往往不为人所愿。所谓“简单”的试卷,难度系数0.56,全年级均分83.4,强化班(含特强班)均分86.5,作文均分38.7!这样的考试,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一棒打入谷底。(向年级最高分110的同学致敬!)
    就课内所考知识而言,共七张讲义,三张文言知识积累,三张情境默写,一张重点语句翻译,从理论上来说,应该课内分数全拿。还是用数据说话吧,第11题词类活用选择题2分,年级均分0.4;第12题句式选择题2分,年级均分0.92;课内实词解释3分,年级均分1.35,课内默写6分,年级均分2.95!触目惊心的数据!一方面固然学生的基础差,语文素养不高,至少这一个月的有效学习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命题人想当然,学生缺少了一年的知识基础和积累,怎么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命题形式,考查方式又与高考不一致,文言实词考查解释,词类活用、常用句式考查选择题,而且还有瑕疵。句中有“以”或“于”的介词短语,一般来说属于状语后置,但是,含“于”短语的句子,可能还是被动句,即既是被动句,又是状语后置句,为什么命题时不能避开或答案不能模棱两可的呢?“被动句是特殊的状语后置句”这句话也不严密,不科学。用“见”表被动的句子,没有被动标志的“主动形式被动语态”的句子是状语后置句吗?只有含“于”结构的语句一般是表示状语后置,也有可能是被动句。例如《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既是后置状语,又是表被动。选择题选项出现交集,不是命题不严密就是误导学生。
     再看作文,高一完全抛开了记叙文写作,直奔高考,写作议论文。观点的提炼与表达、核心概念的阐释、中心论点的分解、小论点的论证等,这才是科学的有序训练。这次月考审题严格来讲,多达80%的同学走题,放宽要求后,年级均分也才38.9,没有达到均分40分的要求。审题居然成了最大的障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且看作文原题:   
    2021年,“现代考古学”迎来了百年诞辰。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很多人的眼中,考古学就业难,没前途,被视为冷门,是一门“无用”的学科。
   上述材料带给你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作文原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是现代考古学的现状,还是要纪念现代考古学诞辰100周年?学生容易误读。第二句阐述现代考古学100年来取得的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命题意图很明显,告诉考生,“现代考古学”有大作用。第三句,用“然而”一转,强调“在很多人的眼中”,“考古学”是无用的学科。
    材料“现代考古学”只是作文的由头,不是写作的本身,考生要由考古学说开去,思辨“有用”“无用”的关系。学生提取不出关键词“有用”“无用”,审题上不是偏题就是肤浅,一旦偏题、肤浅,作文怎么可能得高分?老师的理解能力学生暂时还达不到,不能用老师的眼光看学生。有研究专家提出“教学三境界”:关注教材,关注自己,关注学生。“关注学生”是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老师认为“简单”的题,能保证学生全部不失分吗?
   有人说是为了和别的学校联考,根据人家的进度调整了我们的进度,我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吗?没有全市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吗?一旦发现因疫情无法联考,为何不赶紧刹车将弯路缩短?明知是弯路,却硬要去趟,不同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