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讲授新教材新课文《谏逐客书》,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只要学生掌握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翻译、概括即可,所有的文言文都是这样的要求。如果这样,文言文教学将千篇一律,缺少生机,死气沉沉。
     《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上书秦皇,劝谏秦皇收回“逐客”的成命。目的很明确,但语言要特体,要抓住秦皇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谏,最终还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即针对性、论断性、实效性。
      如果设计这样的情境:劝说某年级取消突然增加的调研考试。如何劝说,学生很感兴趣,但不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劝说,有的表示消极的“抗议”或拒绝考试。这不是应有的劝谏,在古代要招来杀身之祸。
      首先要搞清楚,年级在什么情况下要求调研考试的,有没有遵照学期教学计划;是某一门学科还是所有学科;是自己学校命题还是联考学校命题;现有的教学进度如何,考场是如何安排的,监考、阅卷等有何要求。据说,该年级负责人在学期初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减少考试次数,只保留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中途不再增设任何考试。有可能这次考试是与新的联考学校进行月考的预演——月考的模拟考试。考试两天,评讲3-4节课,一周的时间基本消耗了。而且,考试密度强度很大,安排在两个下午和晚上。如果领导的子女也在这个年级,他们会怎么想?……只要有理,有据,有节,一切从实效性出发。
     曾几何时,教师节庆祝大会,不是有文艺节目师生关于放假的精彩对话吗?学生要求按照国家规定放假,哪怕分单周双周休息一个晚上或一个半天,老师一方劝说学生“不放假是为了学生”……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欣赏《谏逐客书》,学生的兴趣大增。李斯很有说话技巧的,他不指责皇上有过错,而是开门见山地指出“吏议逐客”是错误的。然后抓住秦皇欲“王天下”的心理,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所用之物都是外来“引进”的,秦皇重物轻人,逐客有害。观点明确,正反对比,环环相扣,结构严谨,具有典范的论断性。断是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对方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 
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检验。读写共生,在运用中理解、感悟、运用语文,才有可能使当下文言文课堂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正确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新课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