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是阅读和写作的纽带,分值20分,是整个试卷的晴雨表,是“语言构建与运用”的综合体现,稳中有变,也是考生阅读和写作得分的附加值,不可等闲视之。
   一、高考真题回顾
   近三年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如下:
2021年: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考点分布:词语运用(3分,选择题);修改病句(选择题,“最恰当”,3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对偶)(5分);语句衔接(先择题,3分);补写语句 (6分)。
2022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考点分布:词语(成语)运用,选择题(3分);长句改短句(4分);修辞手法(设问、排比)(4分);人称代词(“你”)用法(3分);补写语句(6分)。
2023 年: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考点分布:补写语句 ( 4分);修改表述不当  (6分);叠词表意作用(3分);标点符号(逗号)语意表现力(4分);语句表意不同(3分,跨文本设题)(3分)
二、考点图示分析
新课标1卷“语言文字运用”
年份     题号           考点(内容)            形式       分值
2021    18               词语运用                选择题      3
           19               修改病句               选择题       3

          20               修辞手法 (对偶) 

                           表达效果 主观题                       5

           21              语句衔接               选择题       3
           22             补写语句                 主观题       6
2022     18          词语(成语)运用      选择题       3
            19           长句改短句              主观题       4

           20         修辞手法(设问、排比)

                          表达效果                  主观题      4

          21         人称代词(“你”)用法    选择题     3
          22        补写语句                      主观题      6
2023   18        补写语句                      主观题      4
          19        修改表述不当               主观题      6
          20          叠词表意作用             主观题      3

          21         标点符号(逗号)

                     语意表现力                   主观题     4

          22        语句表意不同

                      (跨文本设题)           主观题     3

        从上表中可以找寻共同点,初步掌握演变规律。“语言文字运用”两段文字材料,文字量达850字。语言材料来源广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保健养身,健康运动,饮食起居,记忆遗忘,建筑、雕刻、绘画,哲学、科学、美学、评论等。共5小题,20分。题量稳定:18-22题;小题分值略有调整;选择题逐年减少,直至全部为主观表述题;考点稳中有变,补写语句必考;修改语病必考,形式有变化,趋向于语意表达修改,不局限于语病修改。相邻两年,考点、内容连贯中渐显变化;相隔两年则变化较大。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赏析、表意效果、连贯衔接、补写语句、语段概括、标点使用等,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必备知识。有人说,2023年语言文字运用没有考查词语(成语)运用,那是被表象迷惑了。修改表述不当题,请注意“表述”不当,将病句修改和词语运用、语言得体,甚至标点运用综合起来考查,在语言运用中考查词语运用;叠词表意作用,强调语言品味;“像……似的”表意不同,不也是词语的运用吗?
      4套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考查点是互补的,有些知识点是较差、间隔考查的。比较近3年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的构建和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 是基础,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
       课程标准指出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三、阅读感悟运用
     在阅读中,在实际运用中,在生活中,理解、品味、感悟、欣赏、运用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词语句。在阅读中理解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品析、揣摩、感悟,品味文字的韵味,感受文字的魅力,积淀语感。斯蒂芬·金说:如果你想成为作家,两件事必须做到——多读多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在阅读中研究、在阅读中考察,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继而将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书写下来,在实践中理解、品味、感悟、运用语言。高中比初中语文阅读更重视阅读的深度、广度、速度、效度,更加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
      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的表意效果,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暗示性,潜台词(画外音)等表意作用是绝好的语言运用范本。
教材中经典语言运用比比皆是。
     《项脊轩志》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如果改为:“而今庭院寂寂,吾妻之音容犹在,然人去不返,余绵绵长相思,暗自伤泣不已。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而今尚在。”效果如何?
     原文效果好。原文睹物思人,借物抒情,委婉含蓄;修改后的语句感情直露,两个“而今”重复。
     汪曾祺的小说《蛐蛐》小说是从蒲松龄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促织》作者评论,主要有三点:(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2)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原著结尾更好。主题揭示更为深刻。结尾的成名之福与先前的成名之祸都源于皇帝一人,体现“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的主题,就是老百姓的命运是家破人亡还是鸡犬升天都无法自己掌握或预卜,一切都取决于统治者的心血来潮,偶然动止。有力批判了社会现实。“大团圆”结局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文中主人公的苦难都得到了补偿,“苦尽甘来”,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读者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
    《红楼梦》“宝玉挨打”中“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是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的话,虽寥寥数语,却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请加以分析。
  (1)宝钗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宝玉挨打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2)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3)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急切之中又有矜持。 
    在平时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四五百字的精美语段,只要是感情真挚,逻辑严密,健康向上,传递正能量的语段,只要有三至五个成语或词语,都要设法一学会自己命题:词语运用、表述修改、补写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