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夏令营研学活动已经正视开始整五天。按照学校年级统一要求,前四天坚决不允许讲新课,处理暑假作业,然后抓差补缺,为新授课做好过渡衔接。
第一节课主要收缴检查学生的暑假作业,进行新学期的学科学法指导。我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了解学生暑期作业情况时,得知第16-22天的暑期作业年级空课已经评讲了,我还傻乎乎地从第16天开始准备,半天时间只准备了16-18天。
我有几手准备,有预案,实在来不及备课,就先评讲暑期作业2作文,“合唱调和”或者暑期作业1好“故事的力量”作文评讲。第二天上午安排了两节语文课,无论如何,先要让语文课转起来。
哪知,我的晚自修已经结束了,准备回家,突然接到第二天统一上新课,讲读《论语》十二章!学生手头没有教材,没有文本,没有讲义,可以借助智慧课堂将电子文本推送到学生手头的平板上——说老实话,这个先进的技术我还没有学会,高考也绝不可能允许学生在平板上答题!
第二天上课,我问学生,高一必修上我们学过了《论语》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以及《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重点是了解先秦诸子作品,语言构建与运用。《论语》十二章的长度与《侍坐》差不多,高二又要学习先秦诸子作品,是简单重复吗?能力和要求上有何不同?如何体现思维层级要求?
教材相关学习要求指出: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研习中,注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三节课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时间太仓促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跟上。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魅力巨大。学习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学习传统文化,更在于理解与运用。我们开一个读书分享会,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实际生活,表达你的思考感悟,阐述你的理解。每一章《论语》都可以是一篇大作文,——读写结合,不能只是梳理文言知识,背诵了事。
学生基本上认同了我的观点。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定要认真研读《论语》。
第一章——要有道德修养的追求:安贫乐道,谨言慎行,反思自我。(要追求仁的境界)
第二章——仁与礼、乐关系:仁是礼乐的基础。(为什么要追求仁的境界)
第三章——如何对待仁义之道:追求仁义之道,要有执著、奉献精神。(追求仁的态度)
第四章——追求仁(道德修养)要注意的问题:追求仁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君子重视道义。
第五章——追求仁(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
第六章——追求仁(道德修养)要注意的问题:要处理好质(内)与文(外)的关系——文质彬彬。
第七章——追求仁(道德修养)的条件:弘毅(有胸襟,有气度,有眼光,有决断)。
第八章——追求仁(道德修养)的条件:坚持。
第九章——追求仁(道德修养)的条件:不惑、不忧、不惧。
第十章——追求仁(道德修养)的方法: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第十一章——追求仁(道德修养)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追求仁(道德修养)的途径:学诗。
第一、四、六章重点是君子与小人吗?教学案上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孔子提倡仁。仁与礼、乐。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道德价值观“朝闻道,夕死可矣。”“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个人道德修养“见贤思齐”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君子的人格规范是文质彬彬。孔子从事教育的内容:诗、礼、乐。蕴含个人修养、知识技能。在学问和道德上,不能功亏一篑,要持之以恒。成为君子的条件是智、仁、勇。要处理好人己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兴观群怨”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理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诚实不欺,自觉修身。对君子的道德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克己复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一节课两章,当堂让学生翻译、背诵,重点是交流思考感悟,学生听得很认真,尽管眼界、思维有些滞后,课后自习时间自己整理,不就是“《论语》新解”吗?很不错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学期间要求学生一小组为单位搞研究性学生,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茫然无措。
尽管我的进度难以跟上大部队,但是我和学生们觉得很充实,很有意义。
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一定要有大概念、大语文、情境、任务、活动,让学生学到对自己将来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