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老子》(四章),我们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老子思想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尽相同,难以理解。学生不理解,只是机械背诵记忆,苦不堪言。
   《老子》的魅力就在于,它充满了卓绝的智慧,关注和思考现实社会和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并对于这种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自己的方子,学习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学习传统文化,更在于理解与运用。我们平常也要求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有多少自己的思考与发现?学生有多少思维和表达的提升?
    《老子》第十一章“无用”“有用”学生难以理解。早读课预习时,我顺手拿起学生的一只茶杯,司空见惯的茶杯,有什么深奥道理?茶杯中间是空的,不能是实心的,“空的”部分有用吗?好像没有茶杯本身有用,这是学生的浅思考。但是,正是应为“空的”部分“无用”才可以注水,倒水,才有价值。看似无用,实为大用。同样,房子有门窗和四壁,中间必须是“空的”,正因为“空的”(无用)才有住人的“大用”。学生恍然大悟,敬佩老子。茶杯就是器皿。第十一章学生就在生活类比中理解了并且能当堂背诵了。老子用具体的器物告诉人,“有”和“实”是事物的条件和凭借,能用则需要“空”和“虚”。现实生活中,持有一定的虚无态度,做到有功不居,有才不傲,有力不乱,能在有无相生的境界里自由徜徉。
     “有无”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指个体事物的不同部分,实有的部分为“有”,空虚的部分为“无”;其二,指个体事物在生成、存在、消亡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状态,既有之后、未消亡之前的状态为“有”,未有之前与既终之后的状态为“无”;其三,有形、有名的具体事物或其总和为“有”,超越一切个体事物的无形、无名的本体或本原为“无”。
    艺术上的“留白”,虚实相生。美的最高境界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心处参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只有处于空杯状态,才能注入活水。
    诸子百家中,老子和孔子双星闪耀,他们站在中国思想史的原点,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流传最久、渗透最深的学派是儒家和道家。两千多年来儒显道隐,形成一种儒道互补的格局。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孔老之同,主要有二。其一、孔老同是为当世治人者谋,对于现世治权均采取支持或间接支持的态度。孔子积极入世,复周公之礼以维护现世的政治制度。老子道法自然,不曾触动现世的政治制度。至多走退避的路子。其二、孔老同为士,均主张士的修身,且各自都持有一种保守的社会观,孔子要回归周礼,老子的倒退更远,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里。孔老不同,主要在彼此的视界上。老子讲天道、讲自然法则,所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讲人伦,讲社会规则,所重是人与社会的伦理;老子遗世独立,孔子经世致用。最终,老子关心哲学的终极命题,孔子关心现世的治世真谛;老子阐释宇宙观,孔子构建伦理体系。在治权上,孔子“正名”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社会的位与序,同时极大地束缚作为社会的人的行为和精神。老子“道法自然”要求“无为”,进而否定人际的仁与礼,同时放松加在作为个体生命上的紧箍咒。孔子求为世用,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老子避开仕途,在“小国寡民”的理想国里,高唱“天道不害,人道不争”。
    孔老两学的融通与激荡,为后世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用儒家的进取有为的精神激励我们为民族的进步、个人的发展去拼搏努力,去建功立业。用道家的柔性智慧来滋养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奋斗之余使自己的心灵归于平和宁静,抚慰我们受伤的心。儒家精神与道家智慧的结合,使我们进退总相宜,人格刚柔相济,使我们既有辉煌的人生,又有健全的人格,从而走向幸福人生!
    庄子的“无用乃为大用”,老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高一学生议论文写作还没有步入正轨,基本的议论文格式还没有掌握,就让学生写作思辨作文,表达对“有用”“无用”的思考感悟,太“超前”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循序渐渐而是思维混乱,学生无所适从。
   学习了《老子》四章和庄子的《五石之瓠》后,让学生写作读书笔记,思考表达“有用“无用”才有价值和意义。
   《老子》四章中,有——无;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成——败;大——小;祸福、阴阳、刚柔、进退等,无不彰显辩证的智慧。高考模拟作文关系型哲理思考作文大都是脱胎于此。
   用教材教,大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