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这类文本,我们第一次讲授,有难度,对老师的语文素养和学养视界要求较高,绝非简单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和背诵、翻译那么简单。
请看一段真实的对话:
师1:庄子的“有用”“无用”与老子的“有用”“无用”是否相同?
师2:相同。
师1:《五石之瓠》中的“有用”“无用”怎么理解?
师2:没有思考过。
师3:老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师1:既是一脉相承,两者的“有用”“无用”有何异同?
师3的言外之意是认可师2的看法。
师1:我们不能一味的“知人论世”,不能机械照搬别人现成的结论,要通过作家的作品来了解作家的思想。只有走进文本,才可能走向深入,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将自己的思考与其他阅读者的思考进行碰撞、交流,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五石之瓠》中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惠子囿于见识,只知道葫芦是用来装东西的,一旦发现葫芦大到没有实用价值,就把它砸烂了:以自己功利的眼光强求物为己用,这是一种心灵被蔽塞的表现。而庄子则能顺应葫芦的漂浮本性,把它做成腰舟,破除成见,顺物而为,这是道家所谓的“无用之用”。
对此,你有哪些思考感悟?面对五石之瓠的“有用”“无用”,惠子和庄子的分歧是“所用之异也”。由此我们可以初步理解,惠子认为“无用”的“五石之瓠”,庄子认为“有用”。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由此引申出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眼光不同,所发挥作用也不同。再追问,要善于转换视角(换位思考),独辟蹊径,发现不同事物的价值和长处,才能超越他人。
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根据文本合作探究,得出了上述启示感悟,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庄子对老子的“有用”“无用”是一脉相承的。生活中对于“无用和有用”的世俗标准是怎样的?你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学生的思维火花就这样被老师点燃了。“关键知识、必备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地生根。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老子》《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学习本课,首先就要留意《老子》《庄子》的这些篇章有哪些突破常规的认识。”“《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学习本课要注意在比较中品味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对教材单元学习要求千万不可视而不见,否则,我们将对不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更对不起自己。
走进文本,是需要一定素养的。厚积才能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