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清代袁枚说过:蚕食桑吐丝,蜂采花酿蜜。蚕不能变成丝,桑也不能成为丝,必须要有蚕食桑这个过程。蜂采花酿蜜也是这样。蚕食桑是吸收,但蚕桑还不是丝,必须要经过自身的消化,才能创新——吐丝。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告知我们要“占有,挑选”“创新”。可现实生活中都是这样做的吗?
   不知何时掀起的怪现象,一人备课,全组共用。毕竟还有一人主备课。现在演变成一人下载,大家共享。只有吸收,占有,没有消化,更没有创新。课件是这样,导学案也是这样。
   学生手头的《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有人说,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甚至有昂扬之气。具体解析昂扬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对此感到棘手,不知如何下手解答。翻看导学案,有作家作品介绍,有意象筛选,有意境理解,就是没有整体关照,有些地方学生读不懂,比如“捣衣砧”“妆镜台”等。
    出示导学案答案:①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有一种乐观和豁达。②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所以有人说这是少年似的哀叹,轻烟似的惆怅。有惆怅而无悲哀,有迷惘而无痛苦。
     序号为我所加,答题要有条理,要规范。学生对照参考答案,仍然不得其解。“翻出新意”“乐观豁达”“少年似的”不知有何依据,更是不理解。总不能让学生照抄答案吧。借此,我提供了一段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的一段话:“诗情优美,哀而不伤。”“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学生似乎明白了答案的由来。可又有多少学生知道李泽厚的这段评论?学生的积累是有限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学案上的这道题,实际上是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先概括叙述全诗内容:这首即景抒情诗。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然后再紧扣题干要求,阐述对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的理解: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最后总括:这首诗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  
     学生对这个答案比较满意。这不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文学短评吗?这不是典型的微写作吗?生活中处处有写作,我们要将作文(论文)写在课堂上。
    吸收,消化,才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