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二上第一单元《大战中的插曲》中“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对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插曲”仅仅是大战中救护并送回日本女孩吗?
   不少人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无可争议的。插曲就是指救护并送回日本女孩。真的如此吗?
   “插曲”本意指配置在话剧或电影等中的歌曲,引申为比喻事情发展中插入的特殊片断。
大战中的“插曲”,当指与大战有关的特殊片段。原文本共写了回忆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救护并送回日本女孩;给日方军官的信;插叙日俘成为反战同盟战士。
   救护并送回日本女孩与给日方军官的信,材料关联密切,不可分割。日俘经过教育改造成为反战同盟战士似乎与前两个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似乎可以删去。为什么还要插叙这个内容呢?
   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指围绕某个主题或中心,积累正确的、有价值的、典型的素材。
   课文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成为“反战同盟”战士。这个插叙,以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被俘虏之后留在根据地并为根据地教中国士兵使用掷弹筒的事迹,来证明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极其野蛮和残酷的,是不得人心的,是侵略战争,而我们这是正义的战争,正是对主题的最好诠释。既然这个材料对主题有积极作用,为什么不是“插曲”呢?
   我们太迷信教参了,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没有也不敢有自己的思考,还怎么引导学生写出或读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呢!?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这样的理解是非常有道理的呢!

    也有不少人认为,第一单元是新闻通讯、消息、回忆录、开幕词,只要对这些常见文体的写法加以了解即可,没有什么讲头。我不这样认为。

且不说第一单元彰显了中国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抗疫精神,立德树人的范本。校园宣传标语就有中国精神。

        即使没有讲头,教材上安排了整整一个单元,我们能否从写作的角度,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从教授必备知识,发展关键能力的角度,从读写共生的角度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呢?哪怕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分钟默读600字。焦裕禄、抗疫记两篇通讯各有10页,文本相对较长。极好的训练机会不容错过。

   自从进入了高中,我们学生的作文就被缩水成单一的议论文,记叙文就被放弃了。回忆录、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都是写人叙事的范文,为什么不从中汲取写作养料呢?手头的现成素材我们都视而不见,所谓的课外拓展阅读恐怕也只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很不接地气的。我们能否以这些文本来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整体阅读,在快速阅读的同时,筛选并组合有效信息,或者作为概括语段练习,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的。
   比如毛泽东的开幕词第3、4段的内容,在时间上似乎存在“先后颠倒”的现象。将两段内容的位置交换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比如快速浏览文本,梳理文章结构,筛选出焦裕禄的典型事例,概括焦裕禄的精神品质。
   比如给抗疫记八个部分拟写两个四字短语的小标题。
   比如赏析焦裕禄典型事迹片段,精选能打动你的抗疫语句(语段)并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比如为社区设计宣传专栏。为了宣传先进,弘扬榜样的精神,社区宣传板要开设一期“学习焦裕禄专栏”。请选择一个角度,设计一个主题专栏,选取2-3个与主题相对应的典型事例,来展示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可以打破小标题的限定,重新组织材料。要求:1. 为专栏确定主题,概括人物形象或精神品格,并写一段简要的专栏介绍说明。2. 从课文中挑选出能够表现专栏主题的2-3个典型事例,作为佐证材料。
   比如班级日记都是记录课程表的流水账,能否让班干部或学生依次轮流报道班级每日新闻?
   教材无非是例子,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有效使用教材。
   新高考教考结合指挥着我们老师重视教材,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