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考试都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期中作文题限定了写作范围和方向,对“边界感”只能谈对守界的思考和感悟,不能破界,更不能越界。从学生作文来看,学生认识肤浅,对“边界感”没有深刻领悟,偷换概念,将“边界”替换成了“距离”、“规则”等,导致偏离题意;还有的同学,敷衍原材料,将原材料“放大”,从材料提示的人际交往、国际交往、文化交流三个角度展开行文;还有的同学,写着写着,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了要“越界”。
      学生写作陷入困境,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梯子”,要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的框架,要指明思维方向,要阐述核心概念的内涵,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讨论,交流,整合,达成共识,形成写作结构提纲。
      有“边界感”,就是要有边界意识。“界”指界限,分界线,不是“距离”,而是“规则”、“原则”、“规律”、“底线”、“标准”;有边界感,是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韩愈提出的“术业有专攻”;是守住自己的边界,尊重他人的边界;有边界感,不是破界,不是越界跨界,而是要守界,要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坚守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有边界感,才有国家的富强、人际的和谐、生活的安定。
     有了这样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注水”,丰富,形成完整的文章。学会追问,多问一个为什么;如果不能深入思考,或思考无法深入,那就另辟蹊径,反面假设,思考破界越界的危害,古今中外,自然社会,拓展思维,提示越界跨界的危害,从而论证守界的重要性。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相信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结合阅读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的读书体会,写作了优秀的一篇优秀的“守界”作文,从自然界的补分昼夜的“现代鸡”到社会生活的破坏昼夜规律的“不夜城”现象,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忧虑。观点新颖,见解独特,真亏他想得出来。
   “奇文共欣赏”。
                                                    白天不懂夜的黑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魅魅的夜?
    儿时是有的,小学作文里,我还用过“漆黑”,还说它伸手不见五指。
    从何时起,昼夜的界限模糊了,夜变得浅薄,没有厚度,犹如稀释的浓墨。
    我们没有了黑夜,只剩下打破界限后被白昼烧灼的夜,没有黑的夜。那些隐于黑幕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人性尊重的大美之境荡然无存。
    可我们有“昼鸡”,一种没有黑夜的鸡。我们又叫它现代催化鸡。人们洞悉了鸡的见光吃食性,肆意扩充鸡昼的边界。从出生那一刻,这种鸡的世界就灯火通明,鸡不眠。被取缔了黑夜的现代鸡,不舍昼夜地进食,在人类贪婪的目光下茁壮成长。
    白昼不懂夜的黑,像人类不懂现代鸡的伤悲。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就如此被我们轻易打破,昼夜更替,自然运行,现代鸡的悲哀,人类无法体会,为什么?
    大抵是因为我们是“现代人”吧,我们拥有一座接一座的不夜城,我们拥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不光对鸡,对我们自己,人们也终日将自己的内心曝光于昼下,那一颗疯狂跳动、不知疲倦的心不仅充满欲望的心。
    对自然之界忽视,必须无视人心之界。这也难怪我们总是缺乏安全感,个人隐私被侵犯的情形履见不爽。因为昼夜界限被打破,黑夜不再纯粹,黑夜给人的遮蔽性日益淡去,人心被笼罩在白昼之中,自然倍感焦灼。
    “无阴润,则萎,无夜宵,则昼疲。”昼夜之界的存在必有大道。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关于日夜之界里的大道古人总比我们领悟的透彻些。那时黑也是真的黑,底蕴本质都是黑的,古人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万物有律。”对自然规律的恪守,对昼夜之界的坚守,吾辈大不如前人。这也就不能理解为何古人重礼恪道,时刻把握一条界,人心之界,互敬互重。
   然而,人类的悲哀,更在于一边抱怨,缺乏私人空间,一边义无反顾推倒昼夜之界,不知悔矣。
    白昼不懂夜的黑,这个时代对黑的驱逐偏见有点蠢。我们真的要让一颗心永远置于日光焦灼下吗?何时我们又能重建昼夜之界,也许明天,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