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外孙拿出数学书问我,这道题怎么做?

我翻开他的数学教材,题目大意是:

姐妹两人去新华书店买书。她们看中了一本书,问其价钱,姐姐还差5元钱,妹妹还差3元钱;姐姐和妹妹合买这本书,两人的钱加起来还差1元钱。请问这本书多少钱?姐姐、妹妹各带了多少钱?

初看这道题,确实比较绕人,用初等数学知识列方程,很容易解决;但是用小学算术知识怎么解决,很不容易。

小外孙告诉我说:老师告诉我们说,这本书7元钱,让我们思考姐姐、妹妹各带了多少钱?已经知道了这本书7元钱,姐姐、妹妹各带了多少钱,很容易的,难不倒我。我搞不懂怎么知道这本书是7元钱的?

小外孙的提问是有道理的。这是教材上的原题,一定要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章节的内容是10以内的分层加法。

分层加法,小外孙幼儿园阶段就基本掌握了。姐+5=妹+3。如果姐是1元,那么妹就是3元。姐妹共四元钱,共买的那本书就是5元钱。如果是这样,那么姐姐就没有带钱,不符合要求。姐姐不可能带了1元钱。

如果姐姐带了2元钱,那么妹妹就是带了4元钱。书的价钱就是7元。

同理,如果姐姐带了3元钱,那么妹妹就是带了5元。书的价钱就是9元。这与姐姐差5元,妹妹差3元不符。

几个分层讨论,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分层结果。我不知道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否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要求,也许这才是这道题应有的价值吧。

老师把书的价钱告诉学生,让学生思考姐妹各带了多少钱,难度降低很多,思维含量锐减。

老师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价钱是7元的呢?小外孙好奇地问我。

我略加思索,姐姐买这本书还差5元,妹妹买这本书还差3元,假如各买一本——也就是买两本同样的书就是差多少钱呢?8元!小宝宝兴奋地回答。既然买两本书差8元,那就买一本,可是还差1元。那么这本书的价钱是多少呢?小宝宝思考了片刻,低声地回答:7元。我神秘地公布答案:7元,正确。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10以内的数字分层,已经在训练学生的多向简单思维了,分层讨论是简单思维的复杂化,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不能简单走捷径,部分告知答案作为所谓思考提示。

将这道题具化为两组分层题目。

我爱人让我再出几道类似的题目考考小外孙,我瞬间难以做到,恰巧女儿回来了,她假装不会做这道题,让她儿子做小老师讲解给妈妈听。小外孙很高兴地在他的小黑板上像模像样地写出了分层题目,让她妈妈思考。女儿假装不会,太难了,让儿子讲解。小外孙镇定地要求妈妈认真思考:

小方框、小圆圈、小三角形分别代表书、姐姐、妹妹,请在其中填写出相应的数字。一会儿后还模仿老师的口吻:公布答案!

思维提升的极好训练机会。算术题的结果重要,思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