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不久,同事请我帮助他小孩看看作文,给与提高性辅导。我了解他小孩作文平时一般得分状况,写作困惑,以及作文思维积累、素材积累、语言表达情况并让他拿一篇作文给我看(附上作文原题)。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惠州美景西湖是在城中,而其他很多城市优美的景点是在城外。

湖在城中,就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市民天天在湖畔生活,或从湖边走过,心中却未必有湖。

景在城外,令市民心里念想,不过市民往往难得前去游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抄袭。

这道题是2015年广东惠州高三模拟卷,材料重点是人们往往忽视身边的美好,向往远方的美景。具体写作时可以侧重写人们往往忽视身边的美好,也可以侧重写向往远方的美景,如果二者结合即忽视身边美景,向往远方美景,很容易各写一半,平均笔墨,论证不集中,不讨巧。在身边美景和远方美景的选择上,忽视身边的美景容易入手,也容易论证清楚。

本文有两个写作方向:①我们常漠视身边的美好,珍惜已有,才能感知生活的美好;②我们总向往远方的美好,但惟有行动/探索,才能梦想成真。

原作文:

叹矣!江南人不道“江南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只因白乐天的一首《江南好》,那方烟雨世界成为我魂牵梦绕之地。

但,追思过往,仍记得曾看过的一篇街头采访,鱼米之乡中,亭台楼阁间,身居江南的人被问到何处最美时,问题的答案却尽是那横无际涯的大海、一马平川的草原和危峰兀立的山脉……无人提起自己的家乡,那被无数外乡人所交口称赞的江南,他们无不向往着远方的美景,倍感无奈与惋惜的说着:自己难以从纷繁杂事、杂物中抽出身去追寻真正的美景。但,他们从未察觉,美一直都在他们触手便可及的身边。

可悲,可叹矣!身居江南的人却道从未见过真正的美。依我之见,既然远方的美永远在远方,难以追寻,那不如转换视角,去致力于挖掘身边的美。唯有这般,方能真正走到美中,去感受美,体悟美。

时间将历史焚成灰烬,但灰烬的深处仍有余温。

因肆意错言,几次科举终于及第的他被赶出官场,贬入市井。在那样的年代里,市井被文人才子看作是低俗的象征,为他们所不耻,但他却能极快地转换视角,将从前那颗只向往王侯将相奢华之美的心灵浸入市井之中,他在市井中畅游,奋力挖掘市井中的美好。于是,他心中的那团锦绣得以脱口而出,以市井为体裁创作诗歌的先河被他成功开创。他便是千古词人——柳永。

千年而来,被贬入市井的人何在少数,但为何只有柳永能创得伟业,名成声就?

认为,就在于他善于挖掘并利用身边的美。被贬入市井后,柳永没有拘泥于过去,反之他深知官场的大门已向他关闭。于是,他愤然转身,形影相吊地走向了市井深处。在那里,他致力于寻觅着藏匿在身边市井中的美,这些美皆化作他锦绣诗歌的养分。最终一幅壮大的市井诗歌图卷在他的笔下得以徐徐展开。

柳永能够凭借身边的美实现人生,实现诗坛的辉煌,那我们不该如此吗?身处当今时代,我们不应被一味追求远方美好的浪潮所裹挟,而应更加关注身边的美好。

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诚然,我们不应一味去追寻远方的美,但也不应视野短浅,作那井底之蛙。

愿“江南人”都道“江南美”!


我问这篇作文最终得分多少,答曰:55分。已经达到了一类上的高分作文。乍一看标题和文章开头,小孩的语文素养确实不错,再一细看,问题还真不少。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句:“依我之见,既然远方的美永远在远方,难以追寻,那不如转换视角,去致力于挖掘身边的美。唯有这般,方能真正走到美中,去感受美,体悟美。”“我认为,就在于他善于挖掘并利用身边的美。”“我们不应一味去追寻远方的美,但也不应视野短浅,作那井底之蛙。”

议论文写作的重点是“为什么”,为什么忽视身边的美景没有论述清楚,一般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时代的社会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可惜文中都没有论证。人们“忆江南”向往远景,忽视近景,是现象,剖析原因不够;柳永示例看似不错,实质有误。柳永是被动流落底层社会,不是主动留恋近景。原文主体段落仅仅由两段现象够成,道理阐述不够,影响说理力度。

语言表达也有待提高,引例句“仍记得曾看过的一篇街头采访”低幼化;“时间将历史焚成灰烬,但灰烬的深处仍有余温。”词不达意,不知所云。“因肆意错言,几次科举终于及第的他被赶出官场,贬入市井。”及第了怎么还被贬?前后矛盾。

恕我直言,这篇文章分数打高了,要理性对待不能被“高分”假象蛊惑。

评判一篇作文应从立意、构思、思维、表达等几个方面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