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月16日开始,我们正式重启“课前3分钟演讲”。提前一周布置演讲话题,按照班级学号顺序,每一节课1人,每7-8人一个演讲话题。
从2010届开始,我自作主张利用班会课让学生3分钟演讲。当时的做法是,第一次演讲我指定主持人,然后主持人让学生每周自选一个话题,每次演讲6-8人。提前一周我帮助审核把关演讲话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口头表达能力有所增强,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记得2010届班长高考后兴奋地对我说:我碰到高考题了。他说,他主持的班会演讲话题是‘静’。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一就是朱光潜的《谈静》。”我为学生暗自高兴。
不做班主任后,没有班会课,我就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让学生演讲,按照班级学生序号,每一个月给定一个话题,学生全员参与,效果明显。
课前3分钟演讲,曾经得到过市教研室周主任的肯定并在全市高中大力提倡。
可是,本届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有畏难情绪,布置一周后竟然流产了。加上全面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整天忙于“大单元”“大任务”“大情境”。虽然演讲未搞成,但是我课堂提问面向全体,按照学号顺序,辅之举手抢答和点名作答,深受学生欢迎。两年下来,发现学生的语文思维、问题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水平不尽如人意。
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一核四翼”指导下的阅读和表达。阅读是表达的积累,表达是对阅读的检阅。只有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在重视阅读的基础上,我适时补充文言文阅读,不满足于教材72篇古诗文阅读,精选苏教版精美文言文,将原文和译文推送给学生。刚开始推送的是《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学生阅读后,我抛出刘邦和项羽谁是英雄的问题。学生跃跃欲试。演讲契机来了。重拾课前3分钟演讲。学生兴趣比较高涨。我问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有没有语法问题,学生茫然。我告诉他们,“课前3分钟”有歧义。是上课之前的3分钟还是课的前3分钟呢?或者说是上课铃响前3分钟还是后3分钟?学生恍然大悟。现在我们的课堂时间由45分钟变成了40分钟,是用上课之前的3分钟还是用课的前3分钟呢?学生建议从课前2分钟预备铃声提示开始。第一次演讲的8名同学很认真,准备充分,还有两个同学自己制作了PPT,其中还穿插了1-2分钟的小视频。第一个同学发言用时17分钟!我没有打断他的演讲。8个同学中只有1个同学认为刘邦是英雄,其余的饿个同学都认为项羽是英雄。可能是因为项羽本身的将门之后和英雄情怀吧。
演讲的第二个话题顺势而出:我心目中的英雄(议论文)。从目前演讲的几个同学来看,存在不少问题,对核心概念“英雄”的内涵把握不准,或者把握有偏差,认为英雄是有责任担当的人,有责任担当的人都是英雄?有的缺少概括提炼,只是列举各行各业的英雄壮举。
演讲的第三个话题是读书笔记交流:有志无悔——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第四个话题是“我眼中的高三(*)班”;
第五个话题是“**老师,我想对你说……”
第六个话题是“用三个形容词从三个方面推荐介绍你自己”;
第七个话题是“语文学习得失谈”;
第八个话题是写给10年后自己(或与10年后的自己对话)
……
选题的原则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班级,关注自己,给与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要求演讲的同时投影自己的演讲稿,班级大屏管理者帮助做好准备。
重拾课前3分钟演讲,比单纯的刷题有价值有意义,一定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