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已经进入二模冲刺阶段,年级要求班级迅速开展“星星点灯”行动,安排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在晚上十点半下晚自习后陪伴学生“星星点灯”延时学习,23:05结束,看班老师要维护班级纪律,上报在班点灯人数。
十五年前,所教高三班级班长告诉我:他不想星星点灯,晚自习后回家自行学习。班主任总是说“××同学,你的灯呢?!你是一班之长,要起带头作用”。无奈之下,我被迫星星点灯。那次交谈,启发了极好的作文灵感:认同是一种心理变化过程。起初我不认同甚至反感星星点灯,迫于班主任的压力,我被迫星星点灯——晚上22:30班上统一熄灯,拿出自己买的小台灯——场景确实感人,营造刻苦氛围,精神可嘉——尽管我也拿出了小台灯,其实心理极不情愿,很不认同星星点灯,只是被动认同,不是真正的认同,真正的认同应该是自觉主动发自内心的完全赞同的……
四十五年前,我在某农村中学复读,也是22:30教室熄灯,住宿生自觉点起蜡烛或自制的小煤油灯,没有老师陪伴,没有老师点名,更没有老师看管。
昨晚,我有最后两节晚自习,22:30后,顺延照应班级星星点灯。现在的星星点灯有了改进,班上不熄灯,为学生提供方便。我设置了闹钟,22:30时间一到,有几个同学举手请假回家,我请班长记录下名字交给班主任。我督促学生,要回家不愿点灯的同学五分钟之内撤离教室,教室内保持安静。我掏出手机,扫描拍下了班级学生点灯的场景,打卡发给班主任,报告点灯人数32人!回家自习15人!
行间巡视两次,32名同学,各子埋头,或整理课堂笔记,或订正作业,或巩固所学内容。延迟30分钟,并不是那么难熬的,陪伴学生很充实很开心,也很心疼,高三学生学习太苦太累了。
黑板上方的电子钟刚指向23点,同学们主动自觉地撤离教室,我惊讶地问班长,还有5分钟呢,怎么就都离开了?回答说:要打扫卫生!原来如此!
在教学楼道巡看,我们两个文科班延时人数差不多,多达四分之三;其他几个理科班,每班最多不超过二十人!各班点灯情形大体相似,实际效果各不相同。
走出校门,不少家长或依或坐在电瓶车上或轿车里低头刷手机,等待自家孩子结束延时自修回家。此刻,我突发一个念头:何不发动家长,让家长自愿者进班级陪护孩子延时自习。家长的陪护给学生的温暖远超星星点灯。
23:15步行回到家中,偷吃了一块小面包——女儿不许我多吃,要我减肥。洗完澡,已经过了十一点半。熬过30分钟才浸入梦境。我的作息时间错乱了,早晨5:50闹钟响起,头脑昏沉沉,硬着头皮起床,要赶往学校看学生早读,检查背诵默写。
班主任告诉我,昨晚我们班“星星点灯”受到校领导的表扬:星星点灯效果很好,要继续保持。群里还有班级照片和视频,我莞尔一笑,掏出手机,打开班级群,顺手为“星星点灯”点了三个“赞”。
早读课刚结束,还没有走出教室,已经有大半同学趴伏在课桌上补觉。上午第一节课的老师跨进班,见此情景,不忍心搅乱学生的大学梦。
星星点灯,精神确实可嘉,指明方向,带来希望,给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