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垛镇,这里不仅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毕飞宇的创作取材地,更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故乡。毕飞宇老师是我非常喜欢崇敬的作家之一。很久以前就读了他的《毕飞宇的小说课》,感受他传递的思想性,犹如聆听毕老师上课。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读完他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水乡孩子的童年生活,贫穷却美好。

一场雨后,我们走进了施耐庵文化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世界。文化园内绿树成荫、碧水环绕,仿佛《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正穿越时空而来,与我共赏这大好河山。漫步在园中,感受施耐庵笔下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施耐庵的文学才华和创作精神,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水浒传》这部伟大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我们沿着小径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踏出了对文学先贤的敬仰之情。也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它们见证了施耐庵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何从纸面跃然水上,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这里的河流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与周围的绿树红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作为《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的故乡,这里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学氛围,还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站在河边远眺,这种文学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让我深感震撼和陶醉。

午后,我们抵达了戴窑镇,这里是另一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朱辉的创作沃土。在戴窑小学旧址,居然有一家深藏其中的砖瓦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青砖黛瓦的时代。因为我一直对古代建筑和工艺充满好奇,而砖瓦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展柜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代砖瓦,从简单的平砖到复杂的浮雕砖,每一件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匠心。通过解说员的介绍,我了解到这些砖瓦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在抗洪防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姜堰的溱潼古镇也有许多砖窑,同样盛产砖瓦。每一块砖瓦都有其独特的故事。比如,有一些制作屋檐滴水的虎头瓦。上面还有福禄寿喜财的字样。古代,人们利用砖瓦建造坚固的城墙和堤坝,以抵御洪水的侵袭,保护家园的安全。这种智慧与勇气的结合,让我对古代人民充满了敬意。听说远在南京的明城墙,也有戴窑烧制的砖瓦参与了建设,我想着有机会去南京一定要去明城墙上寻觅一块有“兴化戴窑”字迹的浮雕转。站在串场河畔,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我仿佛能听到朱辉老师笔下那些人物的心声,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