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从事教师职业这份缘由吧,阅读已成习惯,不管多忙,对我来说,每日一读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扬子是我的最爱,现在每天《扬子晚报》一到手我首先是一睹为快。10月28日,阅读《扬子晚报》不经意看到征文,不禁触景生情,创刊至今,《扬子》已经30年,曲指算来,86年师范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距今也是30年,30年弹指一挥间,值得回忆与难忘的事许许多多,其中不泛《扬子》情,回眸过去,昨日,仿佛就在眼前……

初识

工作初始,我所在的学校是当时全乡最偏僻的村小,条件非常简陋,两排平房就是教室,平房西侧有几间辅助用房,仅此而已。说实在的,由于条件有限,当初《扬子晚报》听都没听说,学校那点少得可怜的办公经费每年只能满足党报党刊订阅,那时报刊种类也很少,说实在的,当时报纸还是教师学习、阅读的主要途径,闲来无事,工作之余教师总要争着阅读,报纸在办公室是抢手货,不像现在,办公室的报夹或多或少已经成为了一种“摆设”。由于时常住校,每晚看报就成了必修课,也就是从那时起养成了睡前读书、读报的习惯。由于妹妹那时正在读高中,每周末我都要送点菜到她学校,每次去都要经过县城,一次偶然机会,在当时泰县县城邮局门口报刊亭看到了《扬子晚报》,随手买了一份,回来阅读后就被其版面多、内容新、信息量大所吸引,从此对其就有点爱不释手。那时交通不便,不可能每日上街,但只要听说有同事上街办事我总要叮嘱勿忘给我捎带一份《扬子晚报》。报纸一到手我和同事都会争相传阅。尤其在妹妹高考那一年,我去她学校次数渐多,每次去不管多忙,我总要买份《扬子》,不仅我读,我还鼓励妹妹读,据我了解当时很多高中生将《读者》、《青年文摘》、《扬子晚报》当作自己课余必读内容,很多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应该说以上这些畅销报刊对丰富学生学识,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确有很大帮助。这就是我对《扬子》的初识。

相伴

自从与《扬子》相识后与其就有种相见恨晚之感,可以说是《扬子》陪伴我度过在村小一个个寂寞的夜晚。因为爱,所以爱。后来有了条件,我订阅了《扬子晚报》,少了到街上买报的辛苦。不知不觉,《扬子》成为我的“伙伴”。一路相伴,《扬子》给了我许多快乐,更让我收获多多。女儿上小学后,在我言传身教下,也爱上了读书看报,为了更好的查阅与积累,我指导女儿将喜爱的文字用剪刀剪下来,然后粘贴到专门的本子上,双休日、寒暑假剪贴报纸成了我和女儿共同的兴趣与爱好。至今,家中书橱里还珍藏着好几本剪贴本(有图片资料)。我们不但爱看,同时也爱动笔,我和女儿约定看谁的文字最先在《扬子》上刊登,出人意料的是女儿写的一篇文章《我陪妈妈加班》首先在《扬子》小记者版面刊登,当获知消息接到发表文字的报纸时,我和女儿都欢呼雀跃,那情那景至今难忘。女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爱读爱写,到初中毕业《捕鱼乐》、《菊花》等多篇文字在《扬子》变成铅字。在女儿文字发表启发下,当然更为了不在女儿面前有失面子,读报之余,我也勤于笔耕,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总会有回报,我的文字由“豆腐块”在报纸发表到长篇大作在报刊、杂志登载,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应该说在读报收获上,我和女儿“打了”个平手。如今,女儿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父女俩每每谈起这段经历都是记忆犹新,津津乐道。由于一直教语文,我还担任学校“文学社”兴趣小组辅导老师,我鼓励兴趣小组班的学生多读报刊、杂志,多积累,每到作文辅导我总是将《扬子》和其它类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小学生习作介绍给学生,一来是,让学生从中学习写作方法与技巧,二来是,更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他(她)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也能行!嗨,这一招还真行。多年来,辅导的学生不仅在各级各类习作竞赛中累累获奖,其中不泛多人次获得江苏省一等奖,这对于一所村小学生来说是来之不易的。而且多篇文字在《扬子》、《关心下一代周报》、《素质教育小丛书》上登载。

感悟

我和《扬子》就像一对恋人,我们从相识到相知,工作30年,有《扬子》一路相伴,美哉!《扬子》丰富着我的生活更改变着我的生活,一句话,30年,难忘这份《扬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