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品德社会》教材二次开发“要”与“不要”
姜堰区官庄中心小学 淡泊人生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我们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料之一。新课改将品德课程定性为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框架带来了新的课程特点,教材也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开放形态。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品社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同时指出:“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课标》中的这些论述体现了“用教材教”这一中心,由此可见,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与学科课程的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那么,在实际教学之中,我们又该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笔者以自己执教的一节三年级理想课为例浅谈教材二次开发的“要”与“不要”。
案例:“有多少人为了我”课堂教学设计
活动一:质疑导入,生成话题
-
出示话题:有多少人为了我。看了这个话题,你产生什么疑问。
-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活动二:唤醒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
-
他们为我做什么?
-
感受一天中有多少人为我们辛劳。有多少人为我们做了什么呢?从一天的生活说起。(学生交流)师引导:当你手捧香浓的牛奶,你有没有想过要经过多少人的手才能到我们手里?出示投影课件(观看0点到凌晨5点交通、环卫、服务等人们忙碌的情景)
-
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白天到夜晚,还有哪些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说说自己经历的事。
-
问题激活:有多少人为了我?
-
小组学习填写表格。
-
班级交流。
-
小结:有多少人为了我,数不清、写不完。
-
反向思考:(假如……假如有一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出示教材文章《假如》,通过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二次开发课程资源,现场采访。
-
你们想不想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极其喜怒哀乐?
-
现场采访:校园保安、食堂工友、后勤人员等。
活动四:拓展延伸。
-
通过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
这么多人为了我,我们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
总结:有那么多人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我却不知他是谁,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本案例是三年级下册“我的社区生活”部分“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相关内容。授课前我对教材进行研读,针对本班级学生实际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将教学过程设置成:质疑生成话题、讨论话题、深化话题、拓展话题,课堂采用以观察、采访、感受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作为新的活动资源,由学生主体生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展开探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灵活变通,我将学校保安、食堂人员、后勤人员请到教室,使教室成为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近”劳动者,“零距离”进行贴身观察、采访,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很是兴奋,课堂进入高潮,实现了心灵撞击。
从本案例中看,对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笔者觉得,在实践“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上我们应该把握好“度”,力求体现“要”与“不要”。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不要“全盘否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要必须确保课程标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要忠于课程标准,这是我们进行二次教材开发的前提。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品德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况且,现行品德教材图文并茂,呈现方式新颖、活泼。教材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活动材料、每一幅插图都显示着一种知识,牵引着一条线索,指引着一种方法,隐含着一种思想、唯有教师认真解读,认真揣摩,认真挖掘,才能对教材把握到位,教材也才能被用好,做到轻松自如、游刃有余。那些打着教材“二次开发”、“加工”的旗号,对教材“全盘否定”是一种盲目自大,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用教材教”的任意曲解。“吃透教材”我们必须要做到三问:“教材中编写了什么?”做到对教材了然于心;“教材中为什么这样编写?”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材中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用教材教。”
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要“同一版本”、“一个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要以学生“学教材”的情形而定,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不懂的,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生活素材和生活特征,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的契合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整合、处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游戏、表演、演讲、采访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将课堂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的环境之中解读文本。
再者,要与时俱进创造性用好教材,不要墨守成规。与时俱进是品德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取得成功的生命潜力。品德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变化性大特点。社会对公民道德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贴近时代的内容深加工教材,设计出活生生、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此充分有效地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综上所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用教材教”不是说在教学中漫无边际、脱离教材。而是立足于教材,遵循学科特点,以教材为本,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价值因素,巧妙地“活化”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只有不止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我们的品德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