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生。背诵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知识的积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是厚积薄发的铺垫,这样的“厚积”,是我们“薄发”的源头活水,仅从写作这一层面而言,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但在语文实践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的背诵积累较为被动,“死记硬背”“填鸭式”较多,所以往往事倍功半,这就提醒我们背诵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任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逐步由量的积累到实现质的飞跃呢?笔者认为,学用“巧”计,化难为易,让枯燥乏味的背诵变得生趣盎然不失为一条良策。
一、化“整”为“零”,分解难度
一篇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例如四年级上册《泉城》一文无论布局谋篇,还是文字运用,都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好教材,因此背诵全文,是学习本课语言最有效的途径。指导背诵时,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每段的构段方法:先介绍泉所在的地理位置,再写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抓住各段的关键词:如 “涌”、“汇注”、“喷吐”、“冒”等动词,体会珍珠泉的“神奇”、五龙潭的“泉多”、黑虎泉的“水声喧腾”、趵突泉的“大、清、美”。进行男女对读,边画边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练读,分句试诵,有了这样的结构框架在心中,背诵起来更有思路,更有章可依,然后自主选背四大名泉之一,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好,因为背得少,速度也就加快了,“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当第一轮比赛结束后再交换背其余部分,这样全文背诵也轻而易举了。
二、 由“点”及“面”,辐射全篇
在背诵时,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背着背着突然就“卡壳”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一个字又能很快往下背诵,这是因为孩子们在背诵的过程中已经会利用某些“媒介”进行“文化性记忆”,这种“媒介”即记忆的“支撑点”。可能是每段的首字,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字、中心句,可能是背诵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词语,也可能是文章中依次(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学生先把这些“支撑点”按一定的顺序记住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那背诵肯定就不在话下。当然,由于每个孩子在背诵过程中的“记忆媒介”是有差异的,他们会选择对自己来说更有意义的记忆支撑点,因此,个性化地找支撑点,就成了孩子们饶有兴趣的一项思维游戏。
三、 以“图”解“文”, 提高效率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主,当孩子们对记忆的材料进行想象时,就代表已经开始记忆了,当琢磨着用什么符号来代表需要记忆的材料时,记忆就更加牢固了。为什么不带着孩子给记忆画上图像呢?例如指导背诵古诗《江雪》时,可以放手让孩子们画一幅自己所理解的江上雪景图,并以“画”解“诗”,懂得“诗中有画”的出典,然后再将画介绍给小伙伴们听。其实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背出了文本。
四、 先“演”后“述”,加深理解
电视剧中的演员不仅能声情并茂地背诵出大量的台词,而且还能配以动作、表情……这么复杂,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据脑神经专家解释:演员背诵的诀窍在于他们并不是在“背诵”,而是在“扮演”——正因为他们在专心“扮演角色”,所以在那一瞬间,他们所说的并不是“别人写的台词”,而是“我在那个环境、那个瞬间必须说的话”。所有的动作和表情都是使得那些台词“必然而又自然”的辅助线索。因此,一些具有故事性、情节性的文本,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角色扮演”,拍一部自己当主角的“电影”。例如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文本最大的特色就是细节描写突出。对诸葛亮住处的景色描写以及草堂前等候时刘备的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字里行间窥见人物的内心和秉性,适合引导学生品悟和学习。在教学时我就让孩子们借助文本想象隆中的景色,通过环境的再现“衬托”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并想象此时刘备和张飞的语言、动作和神情……当再次还原场景让孩子们表演时,孩子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像“演员”沉醉于剧本那样,此时的背诵不仅背出了内容,更渗入了情感,要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叙述课文,真可谓是“水到渠成”。
以上几种背诵方法并非单打一,我们应指导学生“巧妙”融合各种背诵方法,优化背诵模式,分散突破,才真正是“授人以鱼”。
当然,在学生掌握了这些背诵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也要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至此,背诵的事儿也就不再被动、乏味了,似乎也充满了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