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教材不给出明确定义,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对比、分析、交流后自我总结意会。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注重阶段教学;重视操作,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机械记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概念教学  把握整体  经历过程  充分理解  记忆

【尴尬现象】

现象一: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提问什么叫倍数和因数,学生没有人会表述。

现象二: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小数乘法》时,讲完例题,总结出小数位数的确定方法后,出示“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练习,竟有一半学生不会计算,学生忘记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原因】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教材不给出明确定义,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对比、分析、交流后自我总结意会。且教材不像以前在某一单元系统学习一个知识点,而是按照教学进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知识点分散到各个年级中进行教学。有些知识平时学生在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出现了概念遗忘,造成上面的尴尬现象。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要加强概念特别是基本概念的教学。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细胞,是学习和运用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础。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概念都是非常基本和重要的,有些教师不重视概念教学,只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训练。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必须抓好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努力改进概念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 把握整体、注重阶段

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比较合理地编排了各册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研透全册教材,对各册知识点有一个整体把握,要了解学生在各学段的的知识基础,不随意提前教学后续的内容,不去轻易地拔高教学要求。例如分数的认识,三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要求借助现实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通过具体操作,使学生获得对分数的感性认识,建立分数的表象。我们不能脱离直观要求学生去理解分数,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把一个物体、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是这个物体、图形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三年级下册学习把由若干个同类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并应用对分数的初步理解,用整数计算的方法解决求由若干个同类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的实际问题。五年级整体认识分数,深入理解分数的份数定义,用语言讲述和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并用字母表示,实际理解分数的商的定义。六年级学习比,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际理解分数的比的定义。教师要充分了解分数的认识在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抓好各阶段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分数,做到有效而扎实地掌握分数的概念。

二、 重视操作、经历过程

对于教材不给出明确定义,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分析、交流后自我总结意会的一些概念,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分析、讨论交流,使其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不能以演示和讲解代替学生的操作和自我总结。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一位教者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欣赏北京奥运会上有关圆的图片,并指一指、说一说、用手比划图片中的圆在哪儿? 学生汇报后再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然后叫大家展示自己课前不用圆规画的圆,并讨论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画得不圆可能是什么原因?引出用圆规画圆。接着让学生拿出圆规,试一试用圆规画一个圆。讨论:有的圆大,有的圆小是为什么?(圆规两端的距离不一样大)想画一个同样大的圆该怎么办?(圆规两端的距离要一样大)有的圆画在纸的中部,有的画在上部是为什么?(圆规针尖确定圆的位置)师讲解圆的画法:定长、定点后,师生共同画一个等大的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后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画上圆心、半径、直径,并标上相应的名称。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思考并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理解半径、直径的特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学生经历:感知圆----自主画圆----讨论交流----画等圆----动手操作等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教者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形成过程,学生在多个活动中体验、感悟圆,在亲身经历后对圆的有关概念必然有了深刻的印象。

三、 充分理解、适当机械记忆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平时又用不到的概念,如:素数、合数,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适当机械记忆。遗忘规律告诉我们,枯燥、抽象、不理解的内容最容易被人遗忘,加之平时又很少用到这些概念,所以学生遗忘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这些概念时,教者首先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帮他们形成准确的定义,再让学生适当机械记忆,过一段时间后加以复习。在需要用到这一知识前稍加复习,唤起学生的记忆,那像文前提到的尴尬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总之,数学教材对一些定义、笔算法则等适当地淡化了形式,不是要求我们淡化概念教学,而是为了讲求实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整个知识,真正理解概念,体会数学的本质。我们要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千万不能教师简单讲解,学生稀里糊涂,造成概念教学的缺失。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