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理解教材是当好数学教师的前提,而“理解教材”的第一要义是“理解数学”:了解数学概念的背景,把握概念的逻辑意义,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思维过程和价值观资源等。如果教师自己的数学理解不到位,就会导致教得不“准”——或者是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或者教错了;由此产生的连带问题是教得不“精”——让学生在知识的外围重复训练,耗费学生大量时间、精力却达不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教得不“简”——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打造高效课堂。

423在东桥小学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一节是许桂珍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一节是刘秋官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两节课都是概念课。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都十分到位,向我们生动的诠释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内涵。下面就结合许桂珍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谈谈自己的体会。

许老师的课堂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整节课以小学生喜欢的、熟悉的排雷游戏作为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她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颗地雷所在的位置,不同的学生表述的方法不一样,出现了同一表述找到的位置不同和同一位置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的情况。进而使学生产生统一说法的认知需要,对列和行的讲解也水到渠成。在揭示了列和行的概念后,许老师安排了猜地雷的环节,一个学生说位置,一个学生找位置,这个环节在生生互动中巩固了对列和行的理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地雷的位置进行记录再展示,在对比优化中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一点我尤为欣赏,因为在平时听课时,不少老师的概念教学常常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机会,没有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而概括出概念和原理的机会,这样的概念学习无疑是死记硬背、生搬乱套。在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许老师安排了几个活动:一是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二是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位置,请其他同学来判断;三是凭数对找新位置。这几个活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在活动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许老师结合时事雅安地震让学生了解经度和纬度,对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整节课,许老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教材合理改编,抓住了概念教学的要义,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到位,同时在活动经验的积累、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非常到位,是一堂高效的优质课。许老师对教材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当然我们在改编教材时要谨慎,因为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内容顺序的调整要十分小心(否则容易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例子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环境替换,但所换的例子要能反映教科书的意图,要能承载书上例子的教学任务,也就是我们要吃透教材方能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