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应贯穿于数学教学课堂的始终。随着课改的深入,这一观念已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和运用,但往往效果不佳,结合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分米和毫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分米,下面请同学们自学毫米。
要求:
1.直尺上1厘米间每一小格是1毫米,请找出来.
2.用笔尖指在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3.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
学生开始活动(有的不知如何去活动),片刻后教师请学生汇报,大多数学生只说了身边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也没有量,对1、2两个要求没有人去做。
一、 数学活动的意义
数学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没有数学活动的课堂是呆板的、了无生气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更谈不上能力的培言。
二、 数学活动的类型
数学活动不单纯指动手操作的活动,如: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它还应指思维的活动、语言的活动等,如: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相互辩论、计算验证等,数学活动的类型较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相应的活动类型,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如有些教师上课总是相互讨论交流式,会带来学生的厌倦和效率低下。
三、 影响数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
1. 数学活动的目标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数学活动亦如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每布置一个数学活动,都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布置下面开始活动,动手操作或自主探索等,可不给学生明确的活的目标,结果学生在下面忙成一锅粥,忙到最后不知所云,与教师的期望的目标相差甚远,导致活动的失败。
2. 活动要求的层次性
布置活动的要求,要分年级,分学生水平具体布置。比如高年级一次活动可布置3-4个要求,而低年级,一次活动的要求不能超过1-2个,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注意能力和思维能力水平都相对较低,低年级学生只会挑自己喜欢的某一个要求去活动,而不能整体考虑,从而导致活动中只做到一个要求或不知如何去活动。就像案例中的二年级学生,只注意到第三个要求,而1、2两个重要的要求没有去做。
3. 开展数学活动的时机
在数学课堂中,应在学生由疑生惑,惑而不解的情况下去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借助活动去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个时机不能提前或滞后,提前会压制学生思维,滞后会导致学生思维停顿。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效组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