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有感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我重点阅读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策略,边读我边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对照,的确有所收获。

在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把握非常重要,如何预设基础性生成资源?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偶发性资源?这也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过程。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地去捕捉。遗憾的是,当偶发性的资源从手边悄悄地流走,失去了很好的数学教育的时机。举个例子:一年级学生在做连加7+6+3时,一位学生没有按顺序做,先把7+3=10,再10+6=16。老师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的结果也是16啊,这是不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老师的手边溜走了!通过阅读该书,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年级孩子在学习加法时,已经感悟到加法的含义,是把几部分合起来,求总数。也已经积累了在加法学习中,知道交换几个加数的位子,总数不变的学习经验,教师适时点拨提高,可引发学生好奇心,促进班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计算能力。老师如果没有及时评价,这样一个闪光的思维一瞬即逝。

自己任教的是一年级,看了书中一年级下“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实录,真正明白成功在于细节。这节课体现了如下几个主要特征。教师运用看录像,然后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引入新课。在实施策略上,以活动为主,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标准》对数与代数教学的实施建议。本节课的实施,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买一买”等几个活动串联在一起,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实施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自考。在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均等的参与机会,每个人的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实现了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教学中还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紧密联系实际。教师把课本中三幅各自独立的主题图设计为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动画课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创设情境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目标的实施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形成。课中许多看似是“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安排的结果。如看完动画片后,一句“从小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认识完人民币后的提示“为了保障小朋友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卫生习惯”,为了提醒开小差的学生,及时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这一小组的同学不仅说得好,而且还能认真听别人发言……”等等,教学过程中多处细节的实施都渗透了教师的一番良苦用心,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

在数与代数教学策略中,书中介绍了以问题解决为主的实施策略,以信息探索为主的教学策略,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实施策略,以自学尝试为主和以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实施策略。最近,我们刚刚学习完认识11-20各数。所以对书中第二章的“认识百及百以内的数”的教学案例也尤为深刻。案例中老师安排了四次“数一数”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读后我真切的感受到学生的数感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逐渐发展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初数百以内的数,了解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再数百以内的数,感受按群计数和数数策略的多样化;三数百以内数,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四数百以内数,发展学生数数的经验。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应呈现给学生丰富的问题情境,并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关注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关注规律、法则等得形成过程。

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认为读后最重要的是把书中好的理念一点点地应用到自己以后的课堂实践中,相信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会得到一点点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