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教学例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努力帮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揭示名称”的过程。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分一分,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物体形状的不同。小组合作,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每一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初步形成不同的表象。随后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像,说明其名称。在此基础上,游戏变变变,师生按照指定的要求从袋子中摸出对应的物体,帮助他们加深认识。课后,小朋友和我说,特别喜欢摸球的游戏。巩固练习,课本31页想想做做以“快乐大闯关”游戏的形式完成,提高学生兴趣,巩固新知识。最后,课件出示生活中相关图形的有名建筑,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图形筑造了千变万化的世界,并拓展延伸,课后再找一找身边的图形。
上完之后,自己冷静下来,先回顾比较了之前的试教课和今天的教研课。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更好的把握。在试教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知识点的难度没有把握好度,未考虑到孩子们身心特点,拓展了很多孩子们可能根本无法理解知识。其次,在分一分环节,出示的物品太多,有些孩子并不熟悉,修改后减少物品数量,并出示孩子熟悉的能一下叫出名字的物品,达到了分一分效果。再次,试教的时候首先揭示了名称,通过对比发现,在学生充分感知物体特点,形成表象之后,再揭示名称效果更好。
接着,逐一回顾一下今天教研课的教学流程,发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在分一分环节,语言不规范。比如能找到和“牛奶盒”与“纸巾盒”形状相同的物体吗?说成了和“牛奶”与“纸巾”形状相同的物体。2、在小组合作,探究四类物体特征的时候,可以丰富学生活动,比如闭上眼睛想一想,用小手画一画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其次,在揭示完名称后,可以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感性认知,还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3、最后由于课堂教学组织不够严谨,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于小朋友说一说游戏中的收获这个环节没来得及进行。但这又是最重要的,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一个小结。因此,导致课堂呈现不完整。4、想想做做第二题,展示作业,班上有个聪明的孩子用不同的记号找一找,数一数完成的。可以重点表扬这种方法。鼓励并要求其他孩子用这种方法先有顺序地找一找,标上记号,再数一数完成。不同的记号方便我们一眼能看清楚,做到不遗漏不重复,也方便检查。
除了课堂教学上的完善,考虑到一年级孩子注意力时间较短,平时可以多思考用不同方式来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作为一年级教师的肢体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教师评价语言可以再多元化一些,说话语气可以再儿童化一些,抑扬顿挫,保持笑容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