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构建灵动课堂

              ——以《认识11-20各数》为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进行学科的探究活动,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可见,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操作 兴趣 体验 有效

一、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操作把所有的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逐步发展到对学习内容产生情趣。例如,为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出示一捆小棒): 老师这有一些小棒,你们知道有多少根吗?(指2-3生回答)

师:我们打开数一数,验证一下。(全班一起数一数)。

师:我带了1捆,这1捆就是10根。

师:课前小朋友们也准备了一些小棒,请拿出10根小棒在桌上摆一摆,数一数。

指生(1名)上台展示。

师强调:(拿起一根小棒)这是一根小棒,是1个一。那么这里是几个一呢?一起来数一数吧。(板书:10个一)

师:请小朋友指着自己的小棒像这样再数一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捆好放在桌角。(师示范,生动手)

师:这里有多少根小棒?(10根)

师:1捆小棒是10根,也就是1个十。(板书:1个十)

师:举着你们的小棒,说一说(齐说:1个十)

师:10个一和1个十有什么关系呢? 10个一是1个十。

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设计,有利于正确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学生通过摆小棒直观认识感知“10个一是1个十”。通过动手操作的设计,课始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二、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体验过程

这节课不仅要帮助孩子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还要会说数的组成,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体验这一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积累了活动经验,学会学习。

在“摆一摆,说一说”环节,认识十几。学生想不到摆12用一捆加2根表示,还是11根的摆,部分孩子知道有顺序地摆也是值得鼓励。(比如上面6根,下面6根;部分孩子上面10根,下面6根)。通过“你能请一捆小棒帮帮忙吗?”语言过渡暗示,一半学生能想到摆1捆和2根,还有一半学生还是1根根地摆。请“摆1捆和2根”小朋友上台展示,师抓着12根小棒,两种摆法对比,提问:哪一种摆法能一眼看出来是12根?大家都同意小朋友的摆法。不一样的小朋友再动手像这样摆一摆。不仅动手,还要会说。师(举着1捆加2根小棒)全班齐说:1个十,2个一合起来是12。摆12时,可再追问,“这是几个一”,部分孩子说成“12”,也可追问“2就是几个一”,帮助强化计数单位“一”。接着摆1315,可举着小棒,完整说一说数的组成,还可继续追问:1捆是几个十,3根是几个一。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培养了学生体验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知识的发现探究者。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掌握有序数数的方法。

低年级孩子首次接触估一估,估算意识薄弱。在情境中数出20以内物体的个数,方法需优化。课的导入环境,让孩子猜一猜,教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也为估一估铺垫了。接着数一数,捆一捆,孩子感悟1捆的优越性,能很快摆出十几。巩固练习环节。估一估,数一数。抓小棒环节,数草莓等活动都帮助孩子培养估算意识,掌握有序数数,正确数数的方法。

如:小朋友先猜一猜这里大约有几个草莓。师指出:刚才小朋友猜的过程就是“估一估”(板书)。估一估后再数一数,不仅要有顺序地数一数,还要边数边做记号。提问:数到10怎么办?能一眼看出十几颗?两个小朋友说:捆起来。师:说的真好,图片上不好捆,我们可以圈一圈。圈出10颗。指着圈出的10颗,这就是“1个十“强调1个十和旁边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了。

通过估估,圈圈,数数,比比。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估算的价值,以及这样数数的方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对事物从理解知识到正确地掌握运用知识。小学生天性好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增加动手操作的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愉快地理解所有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