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班转来了3名新同学,其中一个是贵州的、两个是河南的,父母到我们这边来打工,他们也就到我们学校插班就读。由于老家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兄弟姐妹好几个,家庭负担大,这些孩子看上去都有些发育不良,很可怜。

开学后,我首先在班上搞了个欢迎仪式,并把他们的座位和三名班干部安排在一起,和他们结对帮扶,让他们能尽快消除陌生感,融入班集体中去。男孩子还好一点,很快和小朋友们能打成一片了,但那名女同学总是有些怯生生的。一天,我给他们上体育课,中途我让他们自由组队玩游戏,其他孩子都轰的一下跑开玩游戏了,惟有她一个人在操场上漫无目的地走着,我慢慢走近她,装作什么都没看到,有一句无一句和她闲聊起来,问问她的家庭情况,向她介绍我们学校,还有她的这些新同学,告诉她某某人有什么特长啊、某某人闹过什么小笑话啊。我偷偷地发现,她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嘴角也有了些笑意,我又适时地喊来一名比较活泼的女同学,拉起她的手,让她和他们一起去玩。她没有拒绝,一会儿我听到了她的笑声,我也笑了。

时间过的很快,冬天来了,天气冷了。我无意中看到那名贵州的小男孩刘某某身上的那件棉袄脏兮兮的,我就开始留心起来,发现他天天都穿那件脏棉袄,从没换过其他的衣服。有一天上课间操的时候,我假装随意的翻了翻他的衣领,我一下子楞住了,他里面没有一件毛衫,只是件春秋衫,外面就是那件脏兮兮的棉袄。我问他:“冷不冷啊?”他紧咬着嘴唇,摇了摇头。

回到办公室,坐在椅子上,我的脑海中回忆起刚才的那一幕,我自己都已经穿了两件羊毛衫,还有个羽绒服,他怎么会不冷呢?他有个哥哥,还有个弟弟,爸爸在窑厂做苦工,挣不了多少钱,肯定是没钱买衣服。一想到此,我不由得灵机一动,发动班上的学生给他捐衣服。对,就这么办。于是在晚上放学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班上的男生回家找找自己嫌小的棉衣,明天带到学校。

晚上躺在床上,想到明天,那个小男孩一下子收到那么多的衣服,穿到身上暖和和的,就不会挨冻了,多好啊!一想到这儿,我就高兴,兴奋了许久我才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冲冲的来到了学校,到班上一看,学生们带来的衣服还真不少,有好几件衣服质量还不错,也很新,我又是一番窃喜。

晨会课的时候,我来到班上,郑重地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献爱心”活动,把带来的衣服捐给刘某某同学。我事先并没有向学生说明,学生们这才反应过来,目光“刷”的一下全集中到了贵州的那名学生身上,我笑嘻嘻的走向他,满以为他会高兴的站起来,接受同学们的帮助。哪曾想,他的小脸胀的通红,头低的很低,嗫嚅地说:“我不要,我不要。”我很诧异道:“为什么不要呢?这些衣服都很好啊,也是同学们的一番心意,再说我看你也没有什么厚实的衣服呀?”他的声音更低道:“我有衣服,我爸爸已经给我定做了好几件衣服,马上就能拿到了。”我说:“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吗?你拿回去,给你弟弟穿。”他不住的摇头说:“我爸爸也给他做了好多呢,穿不了,我不会要的。”

    我愣住了,许久才回过神来。难道我做错了吗?我对他的爱有错吗?我是想帮助他呀!我步履沉重地回到办公室,把此事讲给同事们听,他们问我:“你之前有和刘某某沟通过吗?你有想到过他的感受吗?”我这才如梦方醒,是啊,我对他的爱是没错,但错在没有沟通,错在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爱没错,错在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