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区溱潼实验小学   柳东宏

2月25日至2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姜堰区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第三次集中学习。三天半的行程期间,我们一行70多人,认真聆听了张万朋、刘竑波两位教授和张人利、何世忠、郑玉荣三位校长的报告,分别参观考察了上海古美中学、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校并观摩了这两所学校的课堂教学。这次培训,让我对学校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学校德育的智慧与创新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聆听报告,让我感受到专家深邃的教育思想和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入课堂听课,感受到教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素养;接触学生,感受到上海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貌和文化素养。学习考察期间,我的内心常为自己看到的所触动,深感走出校园心自宽,学后方知己不足。现将我的学习考察报告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校长的担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

郑玉荣校长到上海古美中学担任校长仅仅一年,可就是这短短的一年,就使这个全区倒数第一的学校有了全新的改变,教学质量一跃成为全区第四。张人利校长原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后调到九年一贯制的静安院附校任校长。在他的带领下,这所学校破茧成蝶,成为上海市一流学校。他在报告中说,在学校,自己与支书意见相左时,听支书的;校长与支书意见一致时,听他的。他自己从不批条子,只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在他看来,那是个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学校管理和教学研究。他深爱着他的学生,他的老师,他的学校。

几位校长的话真诚朴实,却道出了他们特立独行的品质和高尚的教育情怀。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学校的发展?作为学校的火车头——校长,在学校发展中自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得好:“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几位校长,对自身“校长”的角色把握准确,对学校的定位把握准确。他们经过不断的思考而自觉形成办学理念,建立了科学的操作系统和合理的运行机制,因而成就了学校的辉煌。校长是学习的领导者,在学校这样一个学习型共同体中,校长要善于汇聚成员的智慧,把学习引向深入,让学习成为每一个成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校长是学校未来之路的发现者。校长要去规划好和描绘学校的未来发展之路,要学会发现,只有发现才能为勾画学校的未来的蓝图提供最为鲜活的素材。校长须始终站在学校的土地上,努力去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努力去寻找改进的着手点,因为 “谁拥有了更多的思想,谁就获得了更多的行走方式”。

二、文化的培育:“学校文化无小事,时时处处皆育人”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所有莘莘学子在校园内随时都应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

静教院附校在教学楼专门开辟了育人厅、展示厅,里面陈列的都是名人的题词,名言警句,展示厅中陈列的是一些科技制作、书画作品、手工制作等,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该校小学部还把学校的楼顶充分利用了起来,把楼顶变成了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在楼顶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让人感觉他们确实是在用心育人。古美中学校园面积不大,环境做到了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文化长廊、艺术雕塑、别致亭阁、名人画像、宣传橱窗等等,每一景每一物,都是无声的教育者,学生置身这样高雅文明的环境,自然受到美的熏陶。

我们这次参观的几所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漫步校园,四季常青,鲜花不败,让人留恋往返。走廊里,窗台上,楼梯的拐角,特别是教室的软木板上,随处可见学生的作品,小报、小制作、绘画作品等。环境布置匠心独运,蕴含着教育人对真、善、美的追求,给人以赏心悦目、奋发向上的感觉,它们都是最优秀的隐性教育资源。

三、教学的变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目前学校教育“用过去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情”的状况。推行课改,就是要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变成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课堂才可能转变,学生才可能转变,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发展。

重庆聚奎中学的何校长说,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通过荣誉鼓励、专业成长、经济补贴等各种方式解决课程管理中的难题。他认为,学校是教育服务的场所,课程是教师的产品,学生是实际的消费者和现实的创造者。翻转课堂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也为这种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这些理念体现于课堂,便是生机、活力和高效。

上海古美中学的郑校长说,他刚到这所学校时,教师人心涣散,学生无心学习,家长怨声四起,教学质量低下。如何在四面楚歌中实现“中原突围”,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办出有特色的教学品牌,如何提振教师和家长的信心,这所有的难题、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都亟需他去破解。他认真剖析了当前高中学生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率先占领了这个制高点,开启了他们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变革与创新实践。学生应用录课宝辅导系统,学生可以随时个性化的学习,可以反复听,自信心明显增强。教师省力又省心,师生关系融洽。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中的张校长说,静教院附校追求一个目的:通过深程教学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打造成功的人生奠基。后“茶馆式”教学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有教师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的教学,它颠覆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学科体系为线索,变成以学生的认知为线索。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教无定法,以不同学段、学科、课型内容进行探索。

几位校长的报告,让我深深感受到:他们扎扎实实搞科研,大胆进行课堂改革,最终换来的是学生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提升。学校只有坚持长期发展,持续发展,创出特色,创出品牌,才能使学校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四、名校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小学,如何借鉴这些学校的办学经验,加快我校教育发展,缩小与这些学校之间的差距,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立新教育理念。几所学校的办学经验中,感触最深的是他们的办学理念,并且各自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也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诚心诚意地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解决好学校内在的问题,赢得学校再发展的先机。

2、关注专业化发展。学校要发展,必须先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是学校做强做大的重要因素,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以校本教研为主,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资源,适当引进外面的资源,这样的校本教研针对性强,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潜力,让他们在培训新教师的同时,与新教师一同成长,又可以减少教育经费的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3、构建新教学模式。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抓住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我校仍有老师,课堂教学还走不出“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总怕讲不完教材内容,总怕学生不懂。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接受现代教育理念,还走不出原来颠倒的教学误区。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推进“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握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不断探索,创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考察活动虽很短暂,但我们需要学习的过程很漫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掌握学校发展命运的制高点,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以及肩负的责任,把学校办成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未来的高度,站在现实的角度,不断为学校寻找新的生长点,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去努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