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我校组织师生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我校地处里下河水乡溱潼,这是一座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多彩的民俗风情。“溱湖八鲜”,“溱潼八景”“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溱湖农业生态园”,尤其是“溱潼会船节”,为省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我校抓住这一优势,充分发掘本土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家乡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我们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确立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实践主题,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亲近自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扎实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

1、专题讲座。最初,我们让所有任课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请教研员对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进行专题指导。先后举办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反思”等专题讲座,从理论与操作两个层面同步实施,齐头并进,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困惑。 

2、专题研讨。在综合实践内容选择上我们尽量体现溱潼本土特色,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针对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区环境、人文传统、自然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先后开展了“知我古镇、爱我古镇”、“我是红色小导游”、“天下会船数溱潼”、“走进溱湖”、“溱砖汉瓦的历史地位” “水乡溱潼胜江南” “溱潼地名的由来”等活动。

二、找准切口,促进课程规范实施

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在“动”中求突破,求发展。

1、骨干先行。 学校充分挖掘教师资源,选取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骨干教师,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不断出“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始之初我们注重活动案例的积累,汇编成册,以此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让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有操作性。现已整编出《溱小教研》《求实》《探索之路》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反思集、论文集。

2、引导入门。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无教材”的新课程,起初教师们压力很大,但通过实践,我们也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没有固定模式,但有基本思路,如:一要选题,二要制定方案,三要过程体验,四要交流成果。我们引导大家根据这一思想大胆尝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调查、交流、结题等过程的竞赛、评比优质课。

3、问题研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后,我们发现开展一项专项活动仅靠几位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于是我们尝试改革,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相对固定几个研究专题,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汇报交流等研讨会,摒弃了教师敲乱棒锣、研究难以深入的现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讨会,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前沿信息,并且要求参加学习的教师回来后上汇报课,把所得经验介绍给大家,做到以点带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4、督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要超越课堂,超越校园,超越教师,再加上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困难,使其很容易成为一门虚设的课程,只有加大对教学过程督查的力度,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落实。我们主要采取了竞赛的方法来促进活动的开展,定期在年级之间由师生代表组成评审小组,就各班过程性资料及研究成果等打分评定,在评定中发现问题及时与教研组长、任课教师交流;学校督导室对各班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专项检查并以校园简报的形式通报全体教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三、因地制宜,整合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地方环境特点,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内容。我校不仅将省编教材《综合类新课程》、地方教材《三水鹿鸣》作为常态化活动内容外,而且将“立足本土文化,整合课程资源”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并形成特色。

1、整合校本课程。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考察溱潼民俗风情馆,参观溱潼景点,观赏溱潼风景区,直接感受古镇人文环境。闻名遐迩的“溱湖八鲜”,秀美宁静的“溱潼八景”,吟古咏今的“溱湖道情”,令许多中外游客向往的“中国溱潼会船节”等等,都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很好资源。让学生走访、了解自己的父母、邻居以及对古镇溱潼有所研究的社会人士,通过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时性比较,感知溱潼的历史变迁,了解溱潼的地理位置,对溱潼的人文环境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激发他们去深入调查、研究、挖掘古镇历史。                     

2、整合人文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之初,我校精心组织一批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对唐代的《李符墓志铭》,清代的《水云楼词》以及诗人吴嘉纪,画家郑板桥,学者孙乔年、高二适等人的挥毫寄志进行选用。对《溱潼民俗风情录》《溱湖八景》《溱湖八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改写。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全体成员利用一个暑假,深入社区、走进百姓,采访、座谈、调查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从家乡的著名风景、方言特点、名胜古迹、寺庙、房屋建筑、特产、风俗习惯、开发建设以及家乡人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活动等10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编写了校本教材《溱湖人家》。这些教材的使用,让那些还没有真正进入活动状态的班级,特别是让那些课程开发能力比较弱的教师也跟着动了起来。另外组织教师对镇区新貌、溱潼风景区麋鹿园、绿树禅院、明清一条街、溱湖湿地公园、农业生态园、泰州华侨城等课程资源,或进行文字解说,或配齐照片资料,编写了校本教材《溱湖人家》《魅力溱潼》。在编写姜堰地方教材《三水鹿鸣》时,我们以此为契机,组织开展调查、走访等综合实践活动,由于整合了教师资源,教师在工作的同时,树立了责任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愉悦。组织学生调查清明节、会船节、中秋节、9月16日庙会等传统节日,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如今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溱潼会船节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通过组织走访调查、实地观察、观看录象等,引领学生往深处挖掘,促进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整合家长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孩子们的亲历体验,而出去做“调查、访问、参观”,安全是比较头疼的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举棋不定。后来在整合各种资源时,我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资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参与课题研究以来,坚持通过家长学校,将办学理念、育人观与家长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力求各方面工作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请在城管、公安、医院工作的家长给学生作讲座,让家长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既增加了学生安全系数,又赢得了他们对实施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依托本土资源,为我校师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历了“活动化”、“常态化”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坚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会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最闪亮的一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