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的花,
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者,概莫能外,必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奋斗史,名师亦如此。偶然得到《名校长名教师集体个案研究》一书,我如获至宝。翻开书卷,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因为这本书,才有了一次次和大师们的谈话,我结识了名校长袁浩、吴辰、杨瑞清、庞荣瑞、徐天中、许新海……拜会了名教师李吉林、孙双金、姚琅强、于永正……一次次的阅读,便有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荡涤着我灵魂的污垢,我激动、崇敬、向往,也不断地追问——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读书——成长的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在众多名师的案主小档案里,不难发现“兴趣爱好”一栏里赫然写着“读书”。是啊,只有善于学习、懂得不断汲取知识营养的人,才能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一个人的读书史就是他的成长史。袁浩校长“读小学的时候,读书面很宽,能看懂的都读一些。上初中后,他挺喜爱读古典诗词,读《古文观止》,读古典名著,读苏联小说,读陶行知、徐特立先生的书……;曹玉兰校长是一位农村小学的女校长,却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读书笔记数十本,先后参加了两个专业的大专函授学习,读了50多本教育管理理论专著,成立了“红烛颂”读书组,白天教学,早晚读书;王生校长不懈的求学之路更给人以教益。从专科生到本科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从硕士生到博士生,难以想象,这样的读书背后需要多大的毅力支撑;孙双金老师“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寒暑假回到家也看书。每读一本书,都把书中内容融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记录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灵感和启示,以备在实践中运用。”大师们从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角度出发,如饥似渴地学习,读书成了他们不断成长的动力,形成了个人素养的积淀,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照自己,不禁汗颜,我何时怀揣着理想博览群书呢?往往凭一时兴起,亦不泛随波逐流,泛读很多,精读很少,特别花大力气去读的更是微乎其微。这不免制约了个人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从名师身上,我明白了该怎样去读书更有效。
选择——前进的方向盘
一个人常常会面临许多艰难的选择,有的机遇难得,有的极富诱惑力,鱼和熊掌又不可兼得,这时候个人选择最能透视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在字里行间见到大师们如此这般:袁浩校长工作以来有若干次机会可以调走,可以去大学,文化部门,出版社,还有机关,他却始志不渝,在小学扎了根;杨瑞清校长已经走马上任,担任了共青团江浦县副书记,他却“我要回来,我一定要回来!”,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他的教育家园;姚止平校长出生于中南海一个高干家庭,其间父亲多次接他回北京,甚至还有北京部委领导看中他,向他伸出求贤之手,他却婉言谢绝,留在黄海之滨甘当“牧马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光芒四射的人性魅力让人感动,让人由衷的敬佩。现如今多少人托人情、拉关系,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于一个有志于献身教育的人来说,朝秦暮楚,能成气候吗?我终于明白名师之所以有名,因为他们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当代社会是浮躁的,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的浮华和享受,而能孤灯残卷耐得住寂寞的,已经凤毛麟角了,名师们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在这纷繁喧嚣的尘世间守住一方心灵的栖息之所,义无返顾地作出最坚定的抉择。
奉献——高扬的主旋律
“这是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书中近30位名师奏响的就是一首激情洋溢、铿锵有力的爱的奉献之歌,他们深深懂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个案例,对我来说就是心灵的一次次震撼,一遍遍洗礼。吴辰校长家有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爱女,孩子渴望她留下,医生也警告他孩子随时都有发病可能。她却舍不得离开学生,离开学校,女儿病发时是被邻居抱到医院的,抢救无效死亡。噩耗传来,吴校长仍以超人的毅力作完了报告。一句“家中的事再大,也大不过学校的事,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影响学校千百个孩子”诠释了她做人做事的全部内涵;“工作狂”蔡林森数十年如一日,和学生同吃同住,回家竟也成了奢侈的事。国务院发给他的“全国先进工作者”5000元奖金,他全部分给了老师,只是因为“工作是大家做的,我这个老头要那么多钱干嘛!”这位哲人、农人、管理者集于一身的校长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张炳华校长为了东洲中学呕心沥血,从当初的要撑起一所学校到发展一所学校,到铸就一个教育品牌,一路前行,一路挥洒着青春和汗水。50岁的他两鬓斑白,单薄的身子动过三次大手术……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自己的汗血乃至生命,真可谓“呕心沥血育桃李,尽智尽忠培栋梁”。我也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2001年学校安排我下乡支持教育,我坦然接受,从此和农家孩子打成了一片。这里曾是教学质量重灾区,孩子们的学习基础让人心惊胆寒,六年级的学生汉语拼音不会,作文更是一团糟,为了“翻身农奴把歌唱”,我踏着晨雾,披着朝霞,日行十几里地,奔走在偏僻的乡村小道上,成天疲惫不堪,直至累出了病,我为自己叫屈,心里大为失衡。从名师身上我终于领悟了奉献和教师的真正含义,也为自己的卑微而羞愧。
创新——成功的金钥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名师们有所建树,是因为他们长期探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个人魅力四射,学校特色鲜明,被人们广为接受。杨瑞清校长的“乡村大教育”的思想为农村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了生机和和活力;李吉林老师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走进了境界人生;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教育生命越加丰美;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更是独树一帜,引领着教育新潮流;姚琅强教授的“一点突破法”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的程式套路,使众多教师从困惑中走出……是创新让名师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让许多的人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他们对教育所作的巨大贡献将彪炳史册。现实中许多人感叹创新太难,非大家不可。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创新需要厚积薄发,更需要早早行动起来,从细节创新做起。我曾在一所学校了解到学生每日要背学生誓言,每月学生有一天不带书包上学,谁又能否认这是学校管理的创新?因此在传承过去的同时,我们应当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努力彰显自身特色,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从教如此,人生亦然。
《名校长名教师集体个案研究》真是本好书,让我收益非浅,它将陪伴我行走教育人生。名师之所以成其为名师,是百炼成钢,是聚沙成塔,是水到渠成,书中不断跳跃的词语“读书——抉择——奉献——创新”是他们成长、成功的最好注脚;名师之所以成其为名师,自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但有了它们就拥有了最大的基本。有人说不做名师做真师,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许倾我一生,仍遇名师遥遥无期,可这又有何妨,追求本身就是我永久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