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的加减法
    前段时间听了一些公开课,总感到教师把握了课堂的话语权,从头到尾你不能不惊叹教者的语言功底,迸出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极富文采,有些还很深奥,全然不顾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学生的说话是配合教师表演需要的,好似聋子的耳朵——可有可无。这不由得引起我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少而精,一定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围绕训练点让学生说透说够,才能有助于落实新课标,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语言要做减法。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好一个度,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一字不讲,像洋思中学明确规定教师一节课讲课不多于十五分钟,这是节约语言的有效做法。我们的家常课之所以效益不高,除教材钻研不透、准备不够充分外,教师语言不够凝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往往说了许多废话,直讲得学生晕头转向,试问如此下去教学效益能高吗?反思这一方面,我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不足。课堂上说的稍多,让学生讲总怕耽误时间,在练习课中这种倾向就更明显了。另外我以为对课堂上出现的状况也要提醒适度,比如每一节课总会有学生思想开小车,如果一有发现马上就点名告知,必然占去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有经验的教师会采取多种方式来达到提醒的目的。如忽然停止讲课,目光专注地看那个同学;或在不停下讲课的情况下走近该学生,抚摸孩子的头,孩子自然会明白;或突然请那名同学回答问题;或根据教学情况旁敲侧击提醒学生。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容易进入兴奋状态,有时爱和孩子闲扯几句,如讲个与书中人物有关的小故事,讲个某地的风俗人情,学生的确会听得津津有味,但应该考虑有无必要的问题,像今天讲课时有孩子不小心把瓷盆碰翻在地上,那响声之大把大家都吓了一跳,我有些恼火,不禁来了句幽默:我的讲话这么厉害呀,连盆子也吓得掉了。虽然博得孩子们开心一笑,但现在想来,其实不必多此一言,因为碰翻盆子的孩子本身是无意的,已经诚惶诚恐了,你评说得再高妙,孩子也会听出弦外之音的。既然说了没好处,不如向孩子投去谅解的目光,会更有教育效果。
    孩子语言要做加法。要想改变教师的一言堂,关键要舍得把学生推到第一线。教师要渐渐走出教案设计的程式,尤其在课堂生成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说话时间,让学生说个酣畅淋漓。昨天我看了鲍亚忠校长的一篇课堂教学实录,很有感触,那位上《破除陋习的孙中山》一文的老师对文本的把握还是很见功夫的,遗憾的是死死抱住教参中的提示,对陋习的理解过于狭隘,仅仅限于对过去陋习的解读。当学生说出现在诸多陋习时,与教学预设迥然不同,教师慌了手脚,采取堵住学生嘴巴的做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让学生就此说下去,既针对当今社会实际,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岂不是一举两得?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大胆讲话,多讲话。
                            ——此文已发表在《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