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城南  王琴

2013年9月,首届华语主持高峰论坛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白岩松对大学生说:“如果今天让大家有点收获的话,就从平视开始。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该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该俯视。平视是一种尊重。”人们仰视高山或俯视大川,这是欣赏视角的需要;但在人际关系中,则需要平视。平视,才能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平视,既是一种自信,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正所谓“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做人如此,读书,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书,大多是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办法,随手拿来,博览群书,这样的读书,是种休息、消遣、享受,日积月累亦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世界,但却无法提高某一方面的水平,这样的读书,我把它归纳为“仰视”。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重复书上已有的东西还是为了创造书上没有的东西?仰视书籍,把所有的书当做神论,只要是本书,就把作者当做顶礼膜拜的对象,没有了自己的思考,虽然读完整本书,但却说不出比书本更多的东西,这时书的终点就是自己的终点,书画句号,自己也画句号了。一位军旅作家朱苏进说“如果读书的目的仅仅是增长知识,那么你即使终身读书,其知识储备,也不一定比得上电脑里的一块硅片。更可怕的是,你的大脑只是他人的跑马场,将心灵沦为盛满知识的容器。我们吃饭,不是为了变成饭粒,我们喝水,不是为了变成水珠。”这番犀利的话语,惊醒了仰着脖子读书的人,把书当神供着阅读,你自己变成了低头哈腰的小人,我们的所谓读书,就只是读书罢了。一切文明和进步都不能不是从对于天经地义的成规的怀疑开始,对于权威的无限崇拜只能窒息人类固有的智慧。

好,不仰视,那就俯视吧!怀疑一切书本,唯我独尊的去阅读书本,那势必又遭人笑话,你多大的水平,去蔑视权威专家?

“大作品使我们变矮,小作品使我们升高。”警惕一些太好或太糟的书,太好会让你自卑,太糟会让你自负,对于这样的书,无法提起我们读后的创造与思考,这类书,我选择无视。真正的读书,是不能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接受以后要对书本有所超越,能升华到主动创造的境界。这,就是我理解的平视。平视的前提,是你是独立自由思考的人,书籍和作者同样也是独立自由思考的人,双方扯平,这才有了对话思考的可能。读书最重要的是在于思索,读书是花朵,思索是果实。思索不但能让你与别人拉开距离,也使你与书本拉开距离。这样的距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最理想状态的平等对话的距离。与作者平起平坐,警惕、怀疑、思索、创造,这样的阅读过程,是一个在灵魂上提高自己的过程。

常说“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作为语文教师一旦仅仅“教书”,就容易把学生局限在“例子”中,或者框死在知识的泥潭里,于是知识就成了桎梏。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知识获取过程中所养成的专注、探究、思索、创造等生命体验,这些仅靠“教书”是无法实现的。我想,语文老师不仅要“教书”,还要教会学生读书,“教读书”,而首先,语文老师得先“会读书”。面对教材,是否思考过教材的优缺点?是否辩证地去看待手中的教科书?面对教育杂志书籍,是否考虑作者表达观点是否正确到位……

    仰视、俯视、无视、平视,读书“四视”,平视为最妙,你是省略号,书读完后,你停不下来,你沉默地、不可遏制地飞行到比书的尽头更远更多的天际,书也就变成了省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