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的五指活动理论为线索,从教育内容、主导观念、基本思想、教师地位、教育评价、组织实施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还从框架结构、教育目的、幼儿的主体地位、课程实施、学习特点出发,剖析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时代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对五指活动的继承和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对五指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五指活动理论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彰显了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陈鹤琴;五指活动;《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主体
随着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行,其所倡导的终身学习、以幼 儿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理念已经日渐深入人心,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时代。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适时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吹响了学前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号角。与此同时,促使其走向质量提升、关注儿童终身发展之路成为学前教育事业高速发展背景下新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部于2012年颁行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纲要》与《指南》已成为当前指导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两个文件虽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台,但均不难发现其所折射出的陈鹤琴五指活动理论的影子。因此探析《纲要》和《指南》与五指活动理论的内在联系,挖掘五指活动理论的精髓和时代价值,对于深刻理解《纲要》和《指南》的内涵,落实《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五指活动及内涵
五指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产物,也是陈鹤琴对中国幼儿园课程认识不断深入和探索的过程。
(一)五指活动的理论渊源
1.新的儿童观
陈鹤琴认为“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他以自己的儿子陈一鸣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从其出生开始,做了两年多的观察记录和实验,深入探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生理特点的个体。他特别指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准备,而且应具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因此,他注重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并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实施适宜的教育。
2. 新的教育观
陈鹤琴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 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他认为大自 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他说: “从书本上能吸收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而从大自然与大社会获得的知识是活的和直接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3. 新的课程观
陈鹤琴主张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反映幼儿的生活,主张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灵活、多变。这种活的教育是整体的,不同课程内容之间 是有机联系的。陈鹤琴的理论课程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中不同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使课程内容实现了渗透和整合。因此,强调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与密切联系是陈鹤琴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五指活动的内涵
依据活教育的课程观,陈鹤琴指出,“幼稚园的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进行选择,形成五类活动。“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他强调:“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 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其目的是为了使幼儿得到全面、适宜的发展,拥有健康的体格,快乐、阳光的情绪,有合作的精神等。五指活动是单元课程在活教育思想中的新发展,也是“活教育”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陈鹤琴对幼儿园课程更为辩证、理性和深入的认识。
二、解读《纲要》精神,挖掘五指活动理论精髓
《纲要》的颁布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为新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纲要》所蕴含的课程观、发展观、知识观、学习观、评价观既有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又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支撑, 是与当前的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潮流相一致的。
《纲要》颁行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五指活动理论,这表现在:
(一)在教育内容上,二者对幼儿园的课程划分有着惊人的相似
陈鹤琴用人的五个手指头形象地划分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
(二)在课程关系上,二者都强调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五指活动中提出:“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
《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就是说,领域划分是相对的,整合进行是绝对的。
(三)在主导理念上,二者都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本的先进理念,确定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五指活动理论强调五指是生长在儿童自己手上的五指,不是成人的,因此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想 做的,尽量让儿童自己去做,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以取为教材。《纲要》提出要创设适宜的环境, 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幼儿主动去参与活动,通过体验去认识世界。接受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四)在教师地位上,二者都主张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五指活动中指出:教师在参与活动时,他的责任是引发,他的工作是供给,他的任务是指导,他的态 度是欣赏。《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其所隐含的教育契机,要积极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 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五)在健康上,二者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
在五指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陈鹤琴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培养儿童身心的健康。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现代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 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纲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六)在组织实施上,二者都强调丰富、灵活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陈鹤琴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在实施五指教育活动时,依据自身情况做合理调整,主张课程的实施应灵活、多变。《纲要》认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各领域的活动内容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有效地利用周围的环境。可见,《纲要》是指引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纲领,是有效开展幼儿园活动的根本,更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五指活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探寻《指南》意义,领悟五指活动价值蕴涵
《指南》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可以说,《指南》翻开了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指南》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幼儿发展的纲领。《指南》内容体系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其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对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继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框架结构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与五指理论活动中的活动内容基本一致。《指南》在吸收五指理论精华的同时,充分考虑时代发展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创新性地指出了每个领域幼儿应该达到的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还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广大家长、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
(二)教育目的
五指活动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使其成为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指南》在沿用了五指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外,还对这一目的进行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学前教育应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强调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 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要求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最终注重幼儿 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等。
(三)幼儿的主体地位
五指活动以发展儿童的直接经验为目的,倡导“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陈鹤琴认为,五指活动应该是儿童能力的表现,是儿童实际的工作,儿童活动应当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 教育的基本形式,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
《指南》更是彰显了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在使儿童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的同 时,《指南》提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实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四)课程实施
五指活动的课程组织充分考虑课程不同层面的联系和渗透,努力将渗透式领域课程的纵横交叉的“网”编织在幼儿生活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主张“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完成儿童完整的生活”。《指南》继承了这一理念,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五)学习特点
陈鹤琴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形式化的, 只有大自然、大社会才是知识的真正来源。他打破 按学科编制幼儿园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选择和组织内容,形成五指活动,认为儿童的学习应 该以自身的体验为主。《指南》在遵循这一理念的基 础上,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 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生活中进行,要 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体验去获取经验的积累。综上可见,《指南》是建设适宜性课程的依据,是指引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灯塔,更是对五指活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四、五指活动理论的时代价值
陈鹤琴五指活动理论其深厚的价值底蕴和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纲要》和《指南》也正是以五指活动为理论基础,并实现对其的全面继承、发展和创新。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由规模发展走向质量提升的转折时期,深刻挖掘、领会五指活动理论的时代价值,是落实《纲要》和《指南》精神,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高扬“育人为本”旗帜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是对生命的‘唤醒’和对生命意义的建构”,“培养人”是教育的最本质功能。学前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对个体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坚持以幼儿为主体,进行科学的保教,是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陈鹤琴五指活动理论强调在“育人”的过程中,让儿童收获发展,体验成长与快乐,感受成长的乐趣和幸福。可以说,让幼儿认知幸福、感受幸福,是学前教育的本真诉求。
(二)关注儿童生活能力培养
陈鹤琴在五指活动中指出,教育活动应该是儿童实际的工作和能力的体现,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反对“拔苗助长”式的教育。然而,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儿童的提前发展、超前发展。这种过度的、超负荷的、枯竭型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儿童的认知、艺术等方面,对儿童生活能力培养的漠视所带来的危害为儿童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埋下了隐患。教育的目的,在于改进生活,充实生活;教育的本身是一种生活,而生活的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人在教育中生长,这一生长一方面是指个人道德行为、智力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是指整个人类向更高的道德文化生活发展。
(三)追求师生共同进步
教育是生命间的活动,是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开启许多智慧的生命,用一个心灵唤醒许多心灵,用一 种人格影响许多人格,用一种热情去温暖许多生命的活动。学前教育对于教师与幼儿来说都是一种生活,是师生双方获得幸福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陈鹤琴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意味 着儿童与教师在活动中具有平等的地位。他要求教师在组织五指活动过程中,“与全体学生宜用热烈情绪互相鼓舞,互教共学”,因为“他的责任是引发,他的工作是供给,他的任务是指导,他的态度是欣赏”。
(四)强调整体、和谐发展
人的生命是物质、精神、文化和信息的生命整体,是知、情、意、行、个性的和谐共生。观照人的生命整体,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目的相应地处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之中,教育评价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五指活动致力于“从儿童生活出发完成儿童的完整生活”。每个儿童在学习方式、优势领域上可能不同,但早期教育的功能不是过早地限定儿童发展的方向,而是应该充分挖掘儿童各方面潜能。”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教育文集 · 上卷[M].北 京:北 京出版社,1983.
[2]陈鹤琴全集· 第六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陈鹤琴教育文集 · 下卷[M].北 京:北 京出版社,1985.
[4]蔡 军.从缺失到回归:生命关怀下的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J].教育探索。
[5]方 红.幸福:教师职业的本真体验[J].教学与管理,2007.
[6]陈鹤琴全集· 第四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冯晓霞.普及与提高:我国幼儿教育的时代性主题[J].早期教育,2002.
[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9]《《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