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班本课程是以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一种班组生态课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和建构特色幼儿园园本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构幼儿园班本课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整合各方生态因素,丰富
幼儿园课程内容,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关键词] 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课程价值;课程建构
幼儿园班级是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教师课程设计的来源和课程实施的现实基地,是家长了解幼儿和与教师沟通的途径,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真实所在。在开展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中,要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就必须立足班级,关注幼儿园班级活动,建设属于自己的班本课程,有效地促进园本课程的开发,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因此,明确班本课程的真正内涵,探讨班本课程的有效建构,有利于教师挖掘生活教育细节,释放幼儿天性,提高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活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内涵
对班本课程内涵的全面认识和科学理解,有助于幼儿园和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构建符合本园和本班级特色的课程。
虞永平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班级课程是教师在国家法规和幼儿园课程发展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以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主动建构科学高效的课程。"这里的“各种资源”包括幼儿园和班级中的资源,是与幼儿相关的周围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建构班级课程时必须考虑本地区、本园、本班的教育资源,以及幼儿、家长、教师、周围环境的基础现状,对“本土生态”的优势进行创造性利用、统整各方生态因素建构课程。2朱晓梅基于古德莱德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课程,认为幼儿园班级课程是幼儿园内部实践层面的课程,即幼儿园教学层面和幼儿体验层面的课程。结合以往研究,本文认为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出发点。班级课程设计来源和目标要根据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创生课程,课程结束后对幼儿的评价应以其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主,尊重个体差异。二是应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建生态课程。幼儿园和教师应充分综合利用班级、幼儿园、家长、社区资源,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幼儿的差异性与幼儿的真实生活引入到课程中,结合本地区、本园、本班级的特色社会和自然课程资源,激发幼儿的感官和思维,形成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探索创新的生态课程。
二、幼儿园班本课程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保证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幼儿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班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教师将幼儿的生活感受、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掘幼儿的潜能、个性和能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班本课程更为生活化,具有真实性,能为幼儿营造良好、轻松、自由的体验氛围,使幼儿能够大胆地与教师交流,表达自己的需求,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职业理想、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与创新的过程。教师在对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增加了自身与幼儿周围环境的互动,深化了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意识和实践参与,促进了教师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提高了课程研究的能力,为专业成长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在完善班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根据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优化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增加与同事间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专业形象。
(三)构建幼儿园特色园本课程
班本课程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资源基础,是幼儿园课程目标达成的桥梁和课程顺利实施的载体,是幼儿园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于师幼共同整合资源,形成互教互学的课程模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营造良好的园内和谐氛围。教师对班级课程资源的挖掘,有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提升幼儿园整体课程开发的水平,挖掘幼儿园特色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园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四)提高家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家长只是被动地提供课程资源,而在班本课程中,家长是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合作者,为班级课程建设提供重要资源,班本课程成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体验,提高家长主动提供课程资源的意识,加深家长对班级课程的认识,提高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幼儿园班本课程建构的切入点
(一)幼儿园
1.健全和完善幼儿园班本课程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提升教师课程研发的意识,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幼儿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班本课程资源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制度。在班本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幼儿园可定期征求教师意见,及时了解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确保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创新;人性化管理课程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发课程的氛围,为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充足的物质环境和适宜的心理环境。
2.提供对教师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多元化指导建立“班本课程工作坊”,形成教研型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教师的递进式发展,在“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双轨同步、同生共进”的动态交互式教师成长发展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同步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以班本课程建设和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讨论点,引导教师进行交流探讨,以典型案例、幼儿在园生活观察记录为讨论内容,在不断审议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交流经验,形成新的课程资源和课题研究。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以分层次和螺旋递进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整合利用家庭和社区多种课程资源
家庭和社区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要加强与幼儿家庭和社区的联系,拓展班本课程的资源。
一方面应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通过家长会、微信群、亲子互动、家长助教等不同形式帮助家长科学认识课程,为家长提供参与课程的机会,提高其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家园互动。另-方面应整合利用社区资源,了解幼儿园周围社区资源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对社区资源进行筛选和深层次挖掘,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的隐性教育价值,将其转化为班本课程建设中的显性资源。
(二)教师
1.树立科学课程理念
教师的课程观念支配着其在课程中的角色和行为,科学的课程观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课程参与和专业成长。教师在设计班本课程时,要根据本班幼儿的
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幼儿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和体验作为课程设计的来源。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应随时观察、记录和入解读幼儿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和价值评判,为幼儿营造生活性、情境性、开放性、互动性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多元化的动态评价,逐步构建幼儿感兴趣的班本课程。
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也是- -名终身学习者,要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才能根据幼儿的发展制订适宜的教育教学计划。因此,教师应在观察、解读和引幼儿的过程中,及时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结果过专业的课程理论学习转化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有意识地把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班本课程实施相连接,实现自身专业成长与课程推进的同步发展。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教育学、专业课程知识和卫生学知识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心理学解读幼儿的行为表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拓展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并整合利用幼儿园、社区资源。幼儿园班本课程是动态生成的,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针对问题去查阅书籍、向别人请教相关的课程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技能。
3.注重自我反思总结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种自我剖析,是立足实践课程对自身教育活动进行解析和修正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应重视自我反思的价值,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在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课程活动开展的目的、内容、形式和达到的效果为反思内容,对自身课程设计的来源、内容、实施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审思,并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教师、课程研发组长交流讨论,及时解决问题。在反思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反思总结的能力,拓展班本课
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三)家长
家长对幼儿园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家长应正确认识自身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责任与角色,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幼儿园、班级开展的活动和课程建设;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家长开展的分享交流会,提高对课程的认识,积极为班级课程的建设提供资源,配合幼儿园教育工作,与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虞永平.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早期教育,2005,(5):6-8.
[2]王晓红.统整各方资源建构班本课程[].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47):109 -110.
[3]朱晓梅.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4]成尚荣.班本课程的存在价值、准确定位与合理开发[].中小学管理,20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