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目标:改变入园哭闹的现象,融入集体生活

观察记录:

“我要吴志凌,我要回家!”这是我班幼儿王宇辰刚入园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每天来园又哭又闹,抱着妈妈的脖子不让妈妈离开。当妈妈离开幼儿园时,王宇辰就哭喊着“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午睡时间,也不愿意安静地躺下来睡觉,不断地央求老师叫妈妈来接他回家。当教师把卧室室的窗帘放下来时,他会反复强调:“不睡觉不睡觉”他的哭闹影响了其他幼儿。

刚来幼儿园王宇辰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后的一会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可王宇辰每天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不让妈妈离开,组织游戏的时候,他也一直哭着说,“让奶奶在门口等我吧”。他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着。

分析:

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

王宇辰的行为是典型的焦虑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里难以主动探索环境,探究活动很少,母亲离去后的忧伤难以平息,重逢时又难以安慰,抗拒母亲的安慰,仍长期处于明显的焦虑之中。

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第一信号。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依恋对象的陪伴,孩子的心理会感到紧张、压抑,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表达情感及诉求的方式就是哭闹,同时也是宣泄不满的方式。

托班幼儿入园之后,交往对象从亲人扩大到了老师和同学。不同性格的幼儿适应能力是不同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不同。性格开朗活泼的幼儿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也容易与老师、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性格内向文静的幼儿适应环境比较慢,不主动参加游戏活动,与老师、同伴建立起亲密关系需要较长的时间,他们要慢慢熟悉陌生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害怕、担忧,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措施:

(一)创设温馨舒适的环境

对孩子而言,家以外的环境都是陌生的空间。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容易感到害怕和无助。为了消除王宇辰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我班在“娃娃家”投放有趣的玩偶、座椅、小床等,营造家一般的感觉。在各个活动区域,有意识地摆放声响玩具、电动玩具、拖拉玩具、插塑玩具等。当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他们就会放松心情,消除焦虑情绪。

不过多地限制幼儿的行动,要允许幼儿自由地玩耍,让幼儿感受到幼儿园跟家里差不多。允许幼儿带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王宇辰带来了一张妈妈的照片放在胸卡上,当他感到焦虑不安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妈妈的照片,增加安全感。

(二)有效的家园合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需要家园双方加强合作,密切沟通,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幼儿入园之后,家长要和孩子正式告别,及时离开幼儿园,不要在窗户外面或门口偷看孩子的反应,要相信老师会把孩子照顾好。放学后,建议父母与孩子多沟通,多询问幼儿正面的问题。如:今天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可以和妈妈分享吗?你和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能不能和爸爸一起玩?家长来园接孩子回家时,不必急着带孩子离开,可以陪同孩子在幼儿园多逗留一会儿,陪孩子玩一玩,让孩子慢慢熟悉幼儿园环境和老师,并尽量使用正面语言进行引导。如:幼儿园真好玩!瞧,有这么多小朋友跟你一块儿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