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原来优秀的家长和老师全都是“骗子”》。咋看标题,猜不透它的意思,再看之,顿觉此处“骗子”并非凡人,只有优秀的家长,优秀的老师才能做好这个“骗子”。原来我还不是“骗子”。

班上学生单词默写错的多,我只有严厉批评,要求他们强行记忆,再默写再订正。班上学生课文背不掉,我责备“怎么到现在还背不掉?没有认真读是吧?”我没有听孩子的解释,只想着:全班学生都背差不多了,就剩你们几个,问题肯定出现在你们身上呀!我的教学能有什么问题。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至极。我是太实诚了,学生怎么样我就怎么说,这样的实话对学生没有任何激励作用,更别说能够让他们知错就改,努力前行了。

我们都知道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但也被称作是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骗局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但是能够掌握这个骗局,成为骗子的优秀家长和老师却为数不多,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急功近利,对教育没有耐心,只想用所谓的正面语言,引经据典的例子示范给学生,树立一个个榜样让他们去学习,去模仿。榜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对孩子自身的定位。班上几十个学生不可能天资一样,有的情商高,有的智商高,对于绝不部分中下等生来说他们缺乏信心,同时由于家长和老师平时不恰当的对比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被定位在中下等,他们就真觉得自己是中下等,不需要装,不需要努力。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负责任的家长,责任心强的老师,看了这篇文章,才突然发现自己耽误了自己的孩子,也耽误了自己的学生。

大女儿在自己班上,在同事看来已经比较优秀,不管硬笔字还是软笔字都拿手,唱歌不走调,跳舞有模样,笛子学得快,成绩也不错,但是很多时候我看到的都是她的缺点,有时写字姿势不对,有时作业粗心出错,有时看课外书需要提醒,我责备的语气让她很不满,但是她也只有默默承受,但是之后这些同样的问题还会在她的身上出现,有时我也感觉越说效果越不好,此刻反思才发现,我没有掌握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就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但是我在第一步就走错了。

先定为就是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而我用放大镜在找孩子的缺点。

第二步是装为,即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对你说的话莫名其妙,但是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会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得爱学习,即使不是真的爱学习,他装也得装成爱学习的样子。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他装的范围越广;他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装的时间就越久。

最后就是变为,即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原来我用反了这个法则,当我不断告诉孩子她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我也是个骗子,只不过把孩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而已。

原来“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优秀,请你“骗”他说,他就是优秀的。要做一名优秀的家长,要做一名优秀的老师,那么请从做一个有智慧的“骗子”开始,把孩子“骗”成才,“骗”成人,我们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