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到“酷我音乐”中的一则糗事段子:某娃不识数,家人很着急:“像你这样,长大后能干什么呀?”娃回答道:“我长大了放羊。”“就你这样的,羊丢了都不知道。”“我就放一只羊。”哈哈大笑完后,重新审视这则笑话,发现不无道理:我不能区别“1”和“2”,但总能区分“有”和“无”吧?

 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是个“无底深渊”,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毅力坚持探索到至高点的。我们在教学中何不放下对至高点的追求,就从至低点:“一只羊”做起,不断强化“一只羊”的概念,何愁识不得“两只羊”?

生物都有其内在的自然规律,确实有那么一定比例的人,需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记住“一只羊”,三个月认得“两只羊”,有的甚至竭一生之力,也未必能认识“两只羊”。故而我们可以在宏观上制定总体目标,在微观上却不宜规定统一的标准和进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贴近学生参差不齐的现状。

 刚任教六年级数学的我,看到有些学生连最基础的计算都过不了关时,就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在所有数学能力中,计算能力应该是“根”,所谓“根不深,本不固”,之前五年的数学基础直接影响了新的学习效果。即便数学原理、方法都明白,由于计算不过关,最终还是前功尽弃。他们在知识和方法上欠缺太多,根本无从下手,总不能从加减法口诀补起吧?加上现在教学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这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本来就显吃力,更何况额外增加补习任务?现状已然,这时不妨抛开宏大的远景目标,试试“就放一只羊”的心态。

我结合正在参与的课题“个性化作业研究”进行了首度尝试,根据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为他们设计不同的计算习题。大多数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弱点,接受附加要求,刚开始还有练习的热情和自信,但久而久之枯燥的计算就让他们产生练习倦怠了,效果甚微。我亦从中发现,虽然通过多遍巩固能够增强计算能力,但不能完全机械、一成不变地练,而须在不同情境、不同场合下,以不同方式训练同一类型的习题。我进一步试着改进方式方法,将计算练习逐步渗透融合到课堂上,如“五人小组”争霸赛、个人抢答赛、数字接力赛,书面、口头练习交替进行,甚至落实到体育课上数字小游戏中,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计算的重要性。更因为“计算”这点事,只要想做,跳一跳,都能够得到。所以但凡有点集体荣誉感和进取心的学生,都会暗地里精心备战,全力以赴。实践表明这种不留“补习”痕迹的训练,让学生的计算兴趣明显变浓,计算能力普遍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也与日俱增。

因此,当一种看似很简单的目标仍然遥不可及时,可以从最最最基本的做起……